首页 > 生活 >

秋实季语,一壶秋茗,几盘鲜果

2021-11-05 来源:时尚COSMO
人们对秋天总有无限向往,除了盼望残暑尽消的清爽,更是因为已刻入基因的生存记忆。那是农耕文明对丰收的渴望与赞美,民间风俗大抵源出于此。秋山明净,人们便登高怀古;秋月如水,中庭拜月亦是妙事一桩。而无论行何风雅,一壶秋茗,几盘鲜果,就可以让当下活泼泼地生动起来,仿佛仙境传人语,还有缥缈其间的人间滋味。

1

沙果

苹果是很晚才进入中国的,古人吃的类似苹果的水果,其实是沙果,一种土生土长的蔷薇科果实。沙果个头儿小,只比乒乓球稍大一点,果肉难免薄气,未熟透时带着一层淡淡的酸涩味。而苹果却越培育越大、越甜,品种越多,渐渐取代了沙果,成了今人更习惯的口味。其实这酸涩味才是沙果独特清香的来源。

2020年年初,国家博物馆的书画部门首度亮相,展出了一幅宋人团扇小品——枝头缀着的几串娇嫩正是沙果,而叶片老黄,虫蚀斑斑,暗指果实已完熟,吸引了雀儿来啄食。画里雀儿抓牢一截细枝,作势正欲起飞,是为宋人格物精神造就的精准姿态。

明清两代出现的尽绘祥瑞风物的清供图,常能看见柿子,它们被散置于插花瓶下,或混在荸荠菱角等一众蔬果当中。从中秋、重九,到冬至、小年、春节,节日接二连三,是清供图的需求旺季,而柿子正当季。更重要的是,柿子有美好的祝福寓意,与如意画在一处是“事事如意”,与荔枝并处就是“利市”之意。

我国很多地方在秋季都能吃上熟软甜糯的磨盘柿子,西北西南地区盛产的火晶柿子更是借助影视剧火了一把。中国人在吃食上的用心,不仅体现在能吃的品类多,更表现为在一种食材上也能做尽功夫。吃不完的柿子晾干成柿饼,水分逐渐蒸发,留下的多是糖分,柿饼挂着白霜,是经典的农家风景。

东北地区还有冻柿子的吃法,把秋后吃不完的柿子冻起来,用不着冰箱,往阳台上一搁便好。表面稍稍回暖后,撕去薄薄的外皮,可以用小勺子像吃冰激凌一样,一勺一勺挖着吃。在北京,人们很容易看到喜鹊站在高高的枝头啄食柿子的场景,高处的柿子人够不到,终成了鸟儿越冬的口粮。

2

新核桃

新核桃外面裹着一层青皮,所以又叫青皮核桃。这层青皮在中药铺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龙衣”。它很容易氧化变黑,固色性极好,是植物染的好染料。每年夏末秋初,新核桃上市,买上一小包,敲开湿润的核桃外皮,掰出果仁,需仔细撕去黑褐色略粘手的内皮才可以吃,否则内皮的苦味定会让你终生难忘。剥干净的桃仁,白白嫩嫩像刚出浴的美人,味道则如鲜莲子般清甜。可惜新核桃可食的时间很短,旋即下市,再想吃到这一口儿,就要等明年了。既能医病,又能染布,且可食用,可赏玩,核桃一身颇可体现中国人的敬惜物命、物尽其用的生活态度。

栗子,别称板栗,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河东饭”。宋人笔记《清异录》在“百果品”中记载,晋王行军疲饿难耐,幸得栗子充作军粮,得以得胜而归,因栗子得于河北,故名“河东饭”。

栗子大概是古今中外共同认可的甜品食材。无论是奶油栗子蛋糕蒙布朗,还是传说慈禧太后钟爱的栗子面窝头,抑或传入日本后跻身国民茶点的栗羊羹,都因加入了栗子而多了一层厚重的风味。在京郊行山,很容易看到树下散落着空空的刺壳,栗子已被人用火钳掏了去,仿佛一出好戏寂寞的终局,只好慨叹自己来晚了。陆玑的《毛诗名物考据训诂》之作云:“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他方悉不及也。”最早肯定了京中板栗的优势,预示了此间街巷数百年里飘溢的糖炒栗子香。

枣则至少从《诗经》的年代开始,就实实在在地支持中国人生存至今。“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大概很少有如此朴素而不凡的果实。白居易形容它“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二月的长安曲江头,杂花旖旎,枣树在其间如同丑妇对西子—— 好生毒舌的白乐天啊。然而,枣木既能造车,又是雕版印刷的良材。离离朱实,又填饱了多少人的肚子,才有杜甫打动我们的一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岁时广记》收录了宋人爱吃的枣栗糕: “二社、重阳尚食糕,多以枣为之。”有时还要加入磨碎的栗子粉。《东京梦华录》保留着帝京汴梁的繁华日常,枣糕之上,糁饤石榴子、银杏、松子等三秋节物。此种蒸制的枣糕今天仍能吃到。

枣还有一个用处,鲜少被人提及,那就是用于制香。我们中国的合香,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治病救人、清洁衣物、改善居室环境的原始目的,多为本草家、香家和医家反复调制而成,所需香材不过柏子、松花、枣之类。遍览《陈氏香谱》,现存年代最早的香方“汉建宁宫中香”用了半斤的枣;唐代医圣孙思邈的乌发丸也用枣膏调和;到了宋代,丁谓的文房七宝香饼点和黄庭坚的数款香都用青州产的枣,量大易得。

3

佛手

佛手的果实也叫佛手瓜,福建两广等地常直接切片泡茶喝,也可晾干长期储存,味道略清苦。佛手自带清雅之气,得以跻身文人书房,佛手、香橼、温桲等,不堪食肉,常用来闻香。果皮长久散发柔美恬愉的气息,陪伴案头清供、文人燕居。佛手因形似手指而得名,而这“手指有两种姿态,一种是散开的,一种是聚拢的,这两种姿态各有拥趸。佛手的芳香经年不散,即便在北方干燥的暖气房里皱成干瘪的一块,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香气若隐若现,清癯如苦修之隐士。香橼身量可观,大的堪比足球,远远挂在树上,略有点不可思议。明代博古图里摆在案头的香橼,偶被学者当作柚子来解读内涵,实在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还有一种能体现果皮比果肉金贵的食材—— 陈皮,入秋煲一小锅陈皮秋梨汤,润燥而滋津。

被认为最具文人格调的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曾绘有一幅小小的佛手写生,碟子里盛着一枚剪下来的佛手瓜,瓜蒂还带着三片叶子。碟子只单线勾出外轮廓,其余不着一笔,而佛手瓜上不遗余力地用深浅大小不一的墨点子刻画凹凸与褶皱,空无一物与密密匝匝,演绎着虚实相生的美学。

苏轼有句:“西风初作十分凉,喜见新橙透甲香。”甲香是一种昂贵的舶来香料,气味甜腻,善聚合众香。苏轼乃香学大家,自然懂得甲香的妙境,这新橙能令苏子以甲香誉之,并于秋光中“赏心惊节物”,足见对秋橙青睐有加。

新秋食新橙是旧时便有的传统。京都学派汉学家青木正儿还曾专门考据了宋人蘸着拌有捣碎的橙皮的调料,一边吃螃蟹,一边喝新酒,一边赏菊花的风尚,谓之“香橙螃蟹月,新酒菊花天”。宋代的《山家清供》还记载了一道下酒菜,用捣烂的橙肉和切丁的梨肉,调入醋、盐、酱,可助酒兴。这道菜名为“橙玉生”,有人依今天的口味复原,省略醋和酱,仅放盐以增加甜度和味觉层次,让如冰似玉的梨块浮在橙皮碗里,亦是有趣的尝试。

事实上,柑橘属植物,不仅有香气馥郁、值得单独书写的花,果实更是兼具富含精油的果皮和多汁的果肉,可用之处极多。烤蛋糕时随手擦一点橙皮在上面,剃下薄薄一层橙皮做一小罐橙皮糖,或者熬一点橙酱佐早餐的面包,增加风味。橘子瓣煮水可以治咳嗽,柚子掏空可以做小,是天生做雕塑的好胚子。柠檬更是得心应手,从阳台摘几片罗勒一并泡巴黎水,还可以腌肉,甚至挤在擦地机器人的水箱里。

4

无花果

明代刊行的《救荒本草》如此描述无花果:“……初则青小,熟大状如李子,色似紫茄色,味甜,救饥采果食之。”看来无花果在明代,也不是流行水果,否则官方救荒手册上也无须教人辨认了。

无花果,桑科榕属植物,隐性花序藏在果实里面,“不花而实”。

它原产于地中海地区,汉代进入西域,至宋代已扩大到全国各地皆有种植。作为鲜果的无花果,是现如今厨师界的宠儿,无论是提倡简单自然的意大利餐,还是讲究食材火候的法餐,无花果都能与之搭配,起到平衡味觉、丰富口感的作用。将它简单地切成四瓣,淋橄榄油和黑醋汁,磨一点海盐和黑胡椒,就是一道漂亮的开胃前菜。

石榴

石榴在众多古籍中的本名都是“安石榴”,暴露了它的老家在波斯安石国。自从唐代来到中土,石榴以其火红喜庆的外观,以及多子多福、团结一心的美好寓意,几乎让人忘记了它是外来的和尚。清代恽寿平曾对着朋友送来的安石榴写生了一幅石榴扇面,自题神似与形似的关系,言外之意对于自己所绘石榴的写实水平颇有自信。

但更令人莞尔的是南田先生觉得石榴“硕大丰丽,霜皮剥裂,殊异常”,将裂开的口子比作“壁坼路”,那是历来用来评判书家中锋的标准之一,相比“石榴开心地咧嘴笑”的行文模板实谓高级。

秋梨

关于梨,最浪漫的吟咏都献给了梨花,对于梨似乎只有“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般过于直率的表白。白露过后,秋梨成熟。在运输不便的年岁里,秋梨能长久储存,是北方少有的越冬水果。在严寒的东北地区,秋梨还会被存放在阳台或室外,制成冻梨。

 

对于秋后的果园,汪曾祺老先生有过神妙的比喻,“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旋收落叶供茶爨,细捣枯花作印香。热腾腾的一年结束了,万物回归收藏,刹然入寂,酝酿着下一次惊喜。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得到事情的一个断面,很可能还是硕果累累、楚楚可观的那一面,而忽视了蛰伏,失于对整体的观照。譬如曾风靡国内的“难得糊涂”四字书法,人至中年,细品过太多聪明的人事,回头方了然其中奥义。

在生命的两极探勘,于险绝中求得平正,似乎更容易拓宽生命的认知,坦然接受此刻的满足。换句话说,才可能做到主动糊涂,而非被动无知。

每阵朔风,每场雨,每只虫,每个阴晴圆缺的夜,每片落入土中的须弥……共同塑造出此刻眼前的果实。在咬下这一口时,心里有这些,更可饱尝那一口的醍醐味。

 

编辑:玉清 / 文:李响 / 摄影:欢 / 部分器皿提供:拙朴公社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