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行动起来 不做小糖人

2021-12-01 来源:时尚健康
也许,你觉得糖尿病是老年病,离你还很遥远。也许,你觉得即使患上糖尿病,血糖高一点儿只要不难受也没什么。实际上,这些想法都是错的。你身边,某个20 多岁的人可能正在忍受高血糖的危害,这种痛苦可不是不能吃甜品那么简单,眼睛、心脏、肾脏、全身都会饱受高糖之苦。

1

陆召麟

专家介绍:

陆召麟

北京港澳国际医务诊所主任,内分泌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前院长。

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内科和内分泌科医疗、教学、研究工作,有着50 多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在内分泌疾病方面尤为突出,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和垂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很深的造诣。

 

糖尿病离我们很远吗?

请您讲一下,我国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多少?

陆召麟:根据2020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1.2%。1980 年中国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40 年增长了17 倍。现在全球糖尿病患者有4.25 亿,中国糖尿病患者有1.14 亿,超过1/4 的患者都在中国。在18 岁以上的人群中,8 个人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3 个人中有一个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从这些数字来看,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你的身边可能就有糖尿病人,但你不一定知道。

中国人患病率是否比西方人更高?为什么?

陆召麟: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饮食结构有很大变化,肉蛋奶的摄入量大大增加。而另一方面,热量的消耗却大大减少。过去出门是走路、上楼要爬楼梯,现在很多人开车上班,上楼坐电梯。这样热量过剩容易发胖,糖尿病的发病率就会大大增加。

过去,西方人糖尿病发病率比中国高,现在中国人发病率比西方高。因为欧美国家已经经历过了我们现在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正进入经济稳定发展的阶段,人们比较重视饮食结构和运动。我在去美国访问期间,中午招待我们的午餐是沙拉、少量的三明治,没有荤菜。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很多人是不健康的,如果这样下去糖尿病发病率还会继续提高。

糖尿病是老年人才会患的疾病吗?

陆召麟:糖尿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1 型糖尿病,占病人数量的5%,多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而90% 以上的糖尿病人属于2 型糖尿病,多数是40 岁以上发病。但现在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我见过有20 岁以下的孩子就患上了2 型糖尿病。

患上糖尿病的危害有多大?

陆召麟:糖尿病的特征是血糖高于正常,早期常常无症状或症状很轻,病人不觉得有痛苦,但就在这时,糖尿病的并发症就悄悄地开始了。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全身性的,涉及心脑血管、肾、眼、末梢神经、全身的动脉等。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会逐渐加重,最后引起脑梗、心梗、失明、尿毒症、下肢末端坏死等,威胁到病人的生命。糖尿病是第三位的致死病因。

你有患上糖尿病的风险吗?

患糖尿病是不是因为吃糖多?

陆召麟:不是糖一种食物的问题,是摄入总热量超标。每种食物都能变成糖,括谷物、蔬果、肉类。食物进入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过程都会转化为葡萄糖,运送到全身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血液中的糖太多,转化不了时,就会转化成脂肪,人就会发胖。肥胖者常常有胰岛素抵抗,久而久之血糖升高,就会患上糖尿病。

肥胖人群是不是容易患糖尿病?

陆召麟:肥胖是发生2 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长期肥胖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可高达普通人群的5 倍以上。发生肥胖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概率就越大。腹部型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的人,腰围/ 臀围的比值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关系。一般的男性腰围超过90,女性腰围超过85,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在欧美等国家,2 型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胖子,但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2 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没有那么高,大约占80%。所以即使是轻微超重的人,也要警惕糖尿病。

情绪压力对血糖是否有影响?

陆召麟:当然有影响。情绪压力不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但是诱发因素。因为精神高度紧张、情绪不良的时候,交感神经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就会升高,这些激素是升血糖的激素。在应激状态下,我们身体里其他升血糖激素也会升高,例如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醇,还有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高了以后血糖就会上去。

吃素是不是能预防糖尿病?

陆召麟:适量动物性食品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而且,不吃肉的人患上糖尿病的情况并不罕见。吃素也未必能够让体重下降,很多素食者也照样胖,照样得糖尿病。要想预防2 型糖尿病,该做的事情不是把鱼肉蛋奶排除出餐单,而是避免进食过多的肉类、高脂食物,还有精细谷物、甜食点心甜饮料等。全谷类、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会有较多食物纤维素。对于吃纯素的人来说,必须切实增加全谷、豆类和坚果,因为它们对于供应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十分重要。

2

陆召麟

行动起来 远离糖尿病

不吃主食能预防糖尿病吗?

陆召麟:近年来,很多人认为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会引起肥胖,进而诱发糖尿病,所以采取不吃主食的方法,希望达到减肥的目的。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肥胖就是指能量摄入量超过消耗量时引起的脂肪蓄积。在能量摄入过量时,减少主食的摄入量确实会对控制体重有所帮助。但是,一味不吃主食,也减去了膳食中谷物提供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控制体重的关键是能量平衡,而非简单地不吃主食。注重合理膳食、达到营养平衡、经常适度运动,才能很好地预防糖尿病。

我们提倡均衡饮食,总热量要严格控制,既要保证病人的生命所需,又不能摄入过多的热量,这才是健康的饮食。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如何预防最有效?

陆召麟: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最好能早一点儿开始干预生活方式,增加运动、均衡饮食,把BMI指数控制在24 以内,定期体检检查血糖数值,就能早期发现糖尿病。现在我们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很高,但知晓率只有35%,因为糖尿病初期血糖高没有特别症状,很多人不知道。而定期健康体检是发现早期糖尿病的有效方法。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 7.0mmoL/L,餐后2 小时血糖≥ 11.1mmoL/L。近年来糖尿病诊断标准又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6.5。如果空腹血糖在6.1-6.9mmoL/L 为空腹血糖调节异常,餐后2 小时血糖在7.9-11.0mmoL/L 之间为糖耐量异常,两者有其一就是糖尿病前期的表现。

千万不要让血糖指标进入糖尿病范畴,一旦患上糖尿病,固然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好血糖,但糖尿病的帽子摘不掉,只要稍有不注意,血糖就会升高。因此,糖尿病预防特别重要。

如何饮食可以控制血糖升高?

陆召麟:对于血糖正常、无高危因素的一般人群,应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建议:以“平衡膳食”为原则安排每日餐食。平衡膳食指吃的食物种类和食用量之间的比例适宜,既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营养需求,又不至于从食物中摄入超量的热量,使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为什么运动可以降血糖?哪种运动最有效?

陆召麟:运动可以消耗热量。当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体重就会下降。体重下降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度,减少胰岛素的抵抗。

至于哪种运动最有效,你能一直坚持下去的运动最有效,哪种都可以,最方便的还是走路。注意一定要是有氧运动,增加能量消耗是运动的主要目的。

现在,针对糖尿病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法?

陆召麟: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俗称“五驾马车”:饮食控制、增加运动、药物治疗、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和血糖的自我监测。治疗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现在都有一些新药。口服药中出现了一类通过促进糖从尿中排泄而降糖的药物,这种药物可以充当尿糖的搬运工,促进尿糖排泄。胰岛素也有一些新的品类,以前使用的都是猪或者牛的胰岛素,现在有了合成胰岛素,也就多了一些选择,短效胰岛素可以在餐前忘了打胰岛素的时候马上补打,立即起效;长效胰岛素可以打一针管24 小时。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方面,有哪些比较容易掌握的监测方法?

陆召麟:以前血糖监测都是刺指血,现在有一种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方便更好地进行糖尿病管理。系统配备有一枚硬币大小的传感器,通过一个插入皮下的小型探头,置于手臂上部背侧,进行实时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水平监测,最多可连续使用14 天。当使用者将配套手持扫描检测仪置于传感器4 厘米之内,扫描检测仪会即刻获取当前葡萄糖数据。检测全程无痛,也无需指尖采血进行校准。

每次扫描后,扫描检测仪不仅会即时显示当前葡萄糖读数,还能显示最近8 小时葡萄糖图谱及指示葡萄糖变化的趋势箭头。通过电脑软件导出的系统数据,可以查阅动态葡萄糖图谱,并以此来了解饮食、运动及胰岛素对葡萄糖波动的影响。

 

编辑:白迪 / 文:WU DI / 摄影:Ray(逆光视线)/ 化妆:Doris 张彦(东田造型)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