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进:佛系皮匠
卞进在西安朱雀门附近的太阳庙街开了一家叫“神来了”的皮具小店,2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他划分了两个区域——一半是店铺,摆放着各种在售的手工皮具和他收集起来的一堆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另一半是工作间,满墙的制作工具、一个工作台、五六盏样式各异的台灯……虽然店里挂着“禁止拍照”的牌子,但无论是装修个性的店铺空间或是充满创意的皮具本身,都会让顾客忍不住拍照打卡。
就像不希望自己的店铺成为打卡点儿一样,卞进也不希望自己被称为匠人。在他眼里,如果匠人是每天重复工作,用精湛技艺去完成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那他宁愿用时间去找寻粗犷缥缈,哪怕虚无的高级的意识。手工皮具,可能只是他随心去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恰好还可以养家。
Q&A :
第一次接触皮具制作是因为什么契机?最初花了多长时间来学习、上手这门手艺?
卞进:我19岁的时候就开了古着和外贸的服装店,当时经常去广州进货,接触皮革制作的机会比较多。那年头儿整个中国的皮革厂家基本上都在那里,看多了自然就会了,也没花什么时间去专业学习。其实皮革工艺的门槛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之前还做过其他工作吗?怎么就把手工皮具当成自己的主业了?
卞进:除了小时候开服装店之外,我还在上海做过一年的文字编辑工作,最终还是受不了命题作文般的工作内容。而设计产品还是相对自由和舒适的,你做的东西达不到能卖出去的审美标尺,那自然就只能喝西北风了,这也是自己提升自己的动力。
你的个人风格是怎么体现在这些皮具上的?
卞进:我觉得突破固有的熟悉的模式和方法,挑战自己的局限才最有乐趣。所以我的产品里面有很多奇怪的材料和形状出现。千万不要固定自己的风格,永远不要喜欢昨天的设计。
在个性皮具制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工艺或技巧?
卞进:每一款手工皮具都是有其自身性格的,从前期的设计,到对材料的加工,每一个步骤都凝结着手工艺人个人的情感,而它的款式构造、缝制样式,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独特工艺或者技巧,只有熟能生巧。所以我做的东西只要符合我的审美和性格特征就可以售卖了。
在设计一款皮具时,一般流程是怎样的?从构思到成品,哪些环节是您最为看重的?
卞进:对我来说设计皮具先有灵感最重要,可以不用画成图纸,放在心里,就像种子一样,但凡它能发芽长成草本植物还是木本植物就已经注定了,所以对一个结构的形状有感觉最重要。而最终画成图纸制作的过程就简单多了。
平时的创作灵感通常来源于哪些方面?
卞进:灵感来源于方方面面,但我很确定具象的皮革箱包和服装产品对自己毫无启发。那些生活中的人和物,光和影,那些微观不被人们所留意的细节,那些自然而然的曲线、节奏、角度才是通灵圣物。
为什么给自己的小店起名叫“神”?
卞进:起店名时候只是一瞬间。其实神这个字并没有那么神秘、神圣,或者神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自然界不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吗?
在小红书上,你的店已经成为个性打卡点儿,但是你好像没有过多去经营自己的账号。
卞进:我挺喜欢小红书的,也做了店铺的账号,但更新比较少。之前以为顾客发得多,传播速度快,我就省事了,可以不劳而获躺着等涨粉了,但实际却不是这么回事,我判断失误了。哈哈哈。
第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卞进:设计了那么多到现在也没有满意的,只有看着舒服些的和缺点少点儿的,可能这就是职业所需吧,永远相信下一个更好,永远在找寻下一个能带来的陌生感、紧张感和欢喜的,但那种感觉往往只有一瞬间。
有没有什么作品,是你特别想做但觉得目前条件还不允许的?
卞进:设计那些看似没用的,但能使人心灵震动,或者说是在瞬间感受到力量的东西,可能是有一些玄奥的概念。当然这个作品不仅限于皮革或者服装产品,也可能是写一首歌,或者做一个装置。
大敏:享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
最早知道大敏是通过他做的一款女神瓷香炉,后来才知道他身上还有文身师、旅行摄影师、品牌设计师等一系列身份标签。或许与专精于一项内容的匠人标准有些不符,但无一例外,所有的标签都表明了他是一个有着很高艺术审美的手艺人。
在他的朋友们眼中,大敏应该是在“刺青匠人”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但自从2012年喜欢上旅行之后,他给这条路分了叉,开始做实体产品设计了。谈到这个转变,大敏很实在,他说自己只有文身和旅行两个爱好,所以无论做什么也都是从这两个兴趣出发,而通过兴趣赚来的钱也会反哺回来,让自己乐在其中。
Q&A :
据了解,你大学读的是经济学,感觉和现在所做的事情都不太相关。怎么就决定走上一条与艺术有关的路?
大敏:我从小比较喜欢绘画,小学时候受到NBA球星罗德曼影响,沉迷文身艺术,就开始模仿文身图案绘画。大一的时候我用学费买了第一台文身机,当兴趣爱好,顺便赚点零花钱。大学毕业后去电信局上了一个月的班,觉得完全不适合自己,于是辞职去做了职业文身师。
从圈内知名的文身师,到从零开始做自己的品牌的香炉、杯子等等,感觉又是不太相关的两件事,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大敏:我特别爱旅行,可以说旅行就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文身师这个职业有个弊端,我们叫“手停嘴停”——不工作就没有收入。而旅行的时候我只想旅行,不想工作。现实情况却往往是自己还没玩够,钱就花完了,就要被迫赶回来赚钱。所以,我想做点儿能让自己踏实旅行的事情,利用自己的审美及手艺,做个品牌,希望能实现旅行上的财富自由。另一方面,文身也是一个需要体力的工作,而且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前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都不觉得累,现在感觉体力不如以前了,也想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赚钱,让自己能够把文身重新变为兴趣爱好,只纹自己想纹的图案,不全部依靠文身的收入来生活 。
怎么会想到做一个Filomela女神造型的香炉?上手这门手艺对你来说难吗?
大敏:做这个香炉是源于某一天我在希腊神话故事里看到关于Philomela女神的小故事,比较有感触,就决定做一个和她有关的瓷器,名字也换成了意大利语Filomela。最初我是想做一个简单的盘子,但在景德镇学习了一段时间,觉得做个盘子太普通了,不如直接做一个有难度的复杂器型,就定下来要做一个香炉。只是没想到会这么难,从⼀开始设计到最后成品落地花了2年多时间,失败了无数次。直到现在,这款香炉造型还是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我觉得陶瓷这门手艺太难了,想做好就要不断地学习,这或许也是陶瓷的魅力之一吧。
平时的创作灵感通常来源于哪些方面?
大敏:平时的创作灵感其实主要就来源音乐、电影、生活和文化。之前在新疆和朋友们进山露营的时候,晚上大家会一起喝酒,大杯子不适合喝白酒,Shot之类的玻璃或者陶瓷杯在户外出行时经常会碰碎,所以我就设计了一款紫铜的锤纹酒杯,一套6支,每支都有不同的花纹,一方面不会碎,另一方面大家也不会把杯子搞混,而铜杯上的图案就是来源于森林里树干上类似眼睛的纹理,用文身的设计方式呈现出来,也跟户外的气场比较协调 。
第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大敏:是我们的搪瓷杯,我每次旅行都会带着它。这个杯子除了设计还有我们特殊的工艺在里面,也是花了很久才做好,到现在也一直是我们销量最稳定的产品之一。
有没有什么作品,是你特别想做但觉得目前条件还不允许的?
大敏:太多了。有一大堆失败未完成的作品就在那里放着,我至今还没有想到完善它们的办法。另外,即使做出来也有可能只是让自己满意,未必会有很好的市场,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在时间、精力、财力都有限的情况下,也只能先暂时搁浅这些产品的完善。
你觉得现在的自己是匠人,还是商人?
大敏:我肯定不是纯粹的商人,至于匠人,我理解这不完全是技艺的体现,更多是一种状态,就是在干一件自己很喜欢做的事的时候,完全投入进去,也不觉得累,就是很享受,很抽离的状态。就当下而言,文身和产品设计,还是更能给我提供这种状态的。
郎佳子彧:面塑万象
在郎佳子彧身上看得见许多的“冲突”:他是“95后”,他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国家级非遗“面人郎”最年轻的传承者,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回溯着旧时光里最传统的民间艺术。
带着家族传承的烙印,郎佳子彧欣然接过了父辈、祖辈的竹刀,从戏曲人物,到“黑神话·悟空”,他会思考传统的面塑与舶来的精美手办在工艺和呈现上究竟有何高下分别,他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走进这门技艺、学习这门技艺。继承传统,面向当下,柔韧的面团,也可以因为热爱,揉捏成理想的版图。
Q&A :
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下“面人郎”的艺术风格?
郎佳子彧:“面人郎”的特色有很多,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创作题材比较贴近时代,像我爷爷的年代是京剧鼎盛的时期,他就会做很多戏曲人物;我爸爸会做一些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题材;像我会去做父辈、祖辈的传统题材,也会尝试一些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卡通人物,比如“黑神话·悟空”等等。
与父辈们相比,你在创作题材上的创新是从哪个角度出发?
郎佳子彧:我可能会做一些更偏个人感受的东西,不一定是有名有姓的人物,也会做像“手机依赖症”“抑郁症”这样贴近年轻人生活的题材,其实面塑可以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很多。
学习和从事面塑艺术,对你来说是否有一种宿命感?
郎佳子彧:其实我家里没有人说过,你一定非得要从事这门艺术,我能感受到他们是希望我去把这件事做好的,但是他们没有强迫过我。我就是从记事起就看着我爸爸在做面人,慢慢就教我上手,中间也正常地去上学,只是好像除了喜欢打篮球之外,我自己也没想过去做面塑以外的事业。
从事这门艺术之后,家里人对你有怎样的要求?
郎佳子彧:家里人对我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我自己会给自己设定很多要求或者目标。其实在真正决定以此为业之前,就是我北大毕业之后,家人反而劝过我说你正常找个工作也不是不行。他们内心当然希望我把家族的非遗艺术传承下去,他们也很用心地在培养你,但是他们也知道从事这门艺术可能没有别的工作更好养活自己。他们内心也是矛盾的,反而我比较坚定。
“面人郎”背后的含义,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郎佳子彧:这种情感挺复杂的,小时候看大人做觉得有意思,后来开始上手做一些小作品,开始收获成就感,再长大一些,发现这是自己家族里的一项传承,再后来发现其实这门艺术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 是有公共文化意义的,无论是使命感还是归属感,随着时间,慢慢地就建立得愈发深厚。
在社交媒体上,你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了“面人郎”艺术在当下的可能性。但同样的,认同与非议的评论也会同时出现,你是如何应对的?
郎佳子彧:我不希望大家因为“面人郎”是非遗就“可怜”我们。比如在做“黑神话·悟空”那个作品之后,其实有很多评论是负面的。我就去找了一个原型手办师朋友,“强迫”他跟我聊了三个小时,我们从工艺、材质、呈现,去探讨了面人悟空和原版手办悟空的真正差别在哪儿。我不希望大家觉得这是“非遗”,就对作品降低了标准。
你如何理解匠人精神?
郎佳子彧:我不知道匠人精神原本的定义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样人可能是千篇一律,是墨守成规的,是为了一个小小细节的提升去不计代价付出的,我看到的匠人都是这样的。
接下来对于自己的创作还有哪些目标想要完成?
郎佳子彧: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载入艺术史册的艺术家,不过随着长大也发现这件事不是单靠个人努力可以完成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更多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甚至从事这门艺术。
挲师兄:玩的就是硬核
在成为一个“手工博主”之前,挲师兄在北京做了十多年的鼓手,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乐队一起活跃在排练室和各地的演出现场,空闲时也会利用手办与他平时收集的工业废物制作一些小玩意儿当消遣。2018年,他选择和家人定居云南楚雄,在搞音乐之余,也开启了自己的手艺人生涯。
和他金属硬汉的风格很吻合,在他的作品里,更多能看到的是油渍、锈迹、破损,很脏很旧,但又复杂得很有味道,甚至比摇滚乐更硬核、更朋克。在拒绝外界给他的作品强加的各种标签之后,他给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废土风”。他说:“我喜欢的是人类原始、血性的那一面,硬核一些,不太温柔,直来直去。”
Q&A :
为什么给自己起名挲师兄?因为自己的形象很像沙僧吗?
挲师兄:跟沙师弟完全没关系。之前音乐圈的朋友都叫我沙发,算是个绰号。做手工之后觉得叫沙发感觉像是做家具的,后来想想就叫挲师兄吧,挲字下面有只手,也恰好能代表着手工,最后就这样了。
怎么就从一个鼓手变成一个手艺人了?音乐和手工博主,哪一个算主业?
挲师兄:手工制作一直是我小时候的一个理想,从小就喜欢收集各种零件,然后按自己的想法给它拼装,这个习惯一直到今天都没变。然后是在2018年,就觉得自己做音乐做了这么久,也算是完成这方面的理想了,打算再完成一个理想,就是手工制作。所以那年就离开北京,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开始做这个事。而且近些年由于各种因素,演出也没有之前那么多,做个手艺人也是可以兼顾的。目前这两个身份已经不太能分主次了,而且两方面的收入好像也都差不多。
你第一次接触手工制作是因为什么契机?最开始创作的作品是什么类型?
挲师兄:初次尝试动手就是幼儿园的手工课,后来一直都有涉及,只是并不是很完整的作品。感觉童年时一直是在锻炼动手能力,也算不上是什么风格、什么类型,就是比较单一的金属拼接。
那是什么时候开始去做这种硬核的机械手作?
挲师兄:我是个特别喜欢玩具的人,但很多玩具都是塑料材质,形象也不是那么硬朗。有一些是我很喜欢,但造型又觉得差点意思,才萌发了改造的想法。改造时,我会先给玩具拆解,看它的连接点和组装形式,然后加入我收集的螺丝、螺母和各种各样的金属零件,结合在一起,形成奇葩的组合,再让它最终合理化。
做这种风格的作品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挲师兄:我小时候是在山西阳泉的一个煤矿区长大,在这种尘土飞扬的环境里,我更感兴趣的却是拉煤的火车、卡车,煤矿换下来的各种废旧采煤机械设备,还有煤场里的推土、挖机、铲车等等。我也不知道身边朋友的童年眼中都是什么,反正我脑子里都是这些破碎的画面。长大后也会受到《疯狂的麦克斯》这类影视作品的影响。
创作的灵感都是从哪里获得?
挲师兄:基本不会离开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包括童年的一些记忆,身边的各种事物,甚至自己做的梦。日常生活中我看到所有的事物,可能和正常人也不太一样,比如路过一个摊子,炖肉用的金属调料滤网,我就会买一个,我觉得这就是防毒面具的金属面罩。
怎么去定义自己的风格?
挲师兄:硬核或者废土?我不太喜欢自己或者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固定的标签,我只是想把自己幻想的东西呈现出来,也没有想过去定义这是一种什么风格。
你怎么去理解匠人精神?
挲师兄:倔强但又热爱。匠人和师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擅长的领域坚持热爱,不断创新,有手艺但又不是什么都做,不是无限复制大量的作品,而是不断重复手艺,做出更好的作品。大多都是一款爆,无限量,我更乐意每一台都是崭新的。
接下来对于自己的创作还有哪些目标想要完成?
挲师兄:玩具制作对我来说是生活,大雕塑才是挑战。现在更多的是想腾出时间做一些大尺寸的东西,脱离玩具,脱离各种IP,去还原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在的幻想。
天亮手工:一件好作品源自对细节的要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天亮手工选择以慢打快。他希望能够静下心来与木料、工具建立一份长久的连接,去制作那些硬核且优质的手工艺品,最终将它们呈现在观众面前。
小时候,他的性格内向而腼腆,平时就喜欢在家动手倒腾一些小玩意。一次偶然,他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用竹签搭建埃菲尔铁塔,精美得让他难以置信。于是他心血来潮,动手用竹签制作了一个摩天轮模型,并将成品上传到贴吧。出乎意料的是,这个作品迅速走红,收获了上万条评论和点赞。那一刻,他初次感受到手工创造的成就感。
多年后,当生活的压力迫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时,他毅然决定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手工制作中。他开始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的创作过程,从《海贼王》中著名的梅利号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微缩模型,他的作品精细而富有温度,每一件作品往往需要耗费数周甚至数月时间去完成。他始终秉持一个信条:一个好作品源自对细节的要求。如果不满意,就推翻重做,他说,“如果自己都不满意,那观众又怎么能留得住”。
在未来,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作品讲述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故事,让世界看到手工的力量。
Q&A :
最初花了多长时间来学习、上手这门艺术?
天亮手工:其实我觉得做手工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手工包含的内容太广了,太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材料特性、工具使用、制作技巧、产品设计、木工、雕刻、机械、美术、电路等。不断地把新的元素注入到手工里,才能做得更好。
从兴趣到职业的转变过程中,你经历过什么样的心理斗争或外界质疑?
天亮手工:小时候在外面工作吃了不少苦,离家又远。我就想着应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把它做好,然后赚到一些养家的钱。开始很难,我可以做手工,但不会拍摄,也不会剪辑。后来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我现在的搭档,他来帮我做这部分工作,我们一起商量、研究。就这样一直坚持做了半年多才慢慢地开始赚一点儿钱。相信自己选对了方向,就不要害怕外界的质疑,去坚持做好自己的选择。
坚持半年才有收入,这段时间里有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天亮手工:完全没有放弃的念头,因为这是我喜欢做的事,也是我最有把握的事。甚至大拇指被机器切烂了,医生都说已经不能缝针的那种伤痛,我也是早晨去包扎好,下午就继续开始做手工。如果我最擅长的东西都做不好,那我以后还能做什么呢?
作为一个全职博主,你生活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天亮手工:生活稳定下来了,不需要到处奔波,也能照顾到家人,这就很好。
做手工对你的性格有改变吗?
天亮手工:我自己感觉不太出来,哈哈。但是身边的朋友有说,感觉到我越来越成熟了。因为做手工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
你做了很多船舰复刻,中国传统建筑的微缩复刻,为什么会以这些主题为主?
天亮手工:全职做自媒体,总是要有流量嘛!我早期做了很多《海贼王》里的船,然后是世界有名的建筑,因为它们自带流量。有流量了才能让生活和工作正常进行,如果以后自己的流量足够大了,那我可能会专精于中国风的作品。
你觉得自己身上有哪些隐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吗?
天亮手工:希望和我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们都能赚上钱,通过大家的努力,提高大家的生活品质。如果以后做得大了,能创造一些就业就更好了。
做手工最吸引你、打动你的是什么?
天亮手工:做手工很有意思,可以凭借自己的想法,把作品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手工最珍贵的地方,它不能复制。
有没有什么手工作品,是你特别想做但觉得目前条件还不允许的?
天亮手工:木拱廊桥,全世界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就在我的家乡,我想做一些帮忙家乡宣传的作品。但是目前自身影响力不够,以后体量再大一些的时候再去做。
编辑 = 耿磊 + 刘海伦、摄影 = 琉小淘、撰文 = 李佳琪 + 陈璐 + 耿磊、灯光 = 诗庚、助理 = 方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