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娜丁 ▪ 拉巴基 | 我选择勇敢

2019-08-09 来源:时尚先生
在黎巴嫩,女性之美也与众不同:她们既有东方腼腆和羞涩的神韵,又有西方的性感和火辣。娜丁·拉巴基身材高挑,有着中东女人自带眼线的深邃双眸。电影界将这个女人称为“最美导演”,看过她的作品,你会感叹:才华是种比美貌更惊艳的魅力。

5

娜丁 ▪ 拉巴基

娜丁 · 拉巴基出生于黎巴嫩的城市巴布达特,当时正是黎巴嫩内战爆发的前一年。曾经的中东富庶开放之地,却因为战争沦为人间炼狱,15万人在战火中丧命。她在战火中胆战心惊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时代。

“那种恐惧无时无刻不围着我,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活着。” 学校停课,远房亲戚去世……这个世界没有因此厚待于她,她唯一脱离现实世界的方式就是看电影。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玩具,没有电影院,她的家正好住在一家小型音像租赁店上面,每当炮声间歇,供电恢复,她会躲在这家不大的店里一遍又一遍地看同一部录像带,以此来逃避现实世界的生灵涂炭。《灰姑娘》《白雪公主》《春天不是读书日》都是她童年里反复看过的电影,这些艺术在娜丁眼里成为了一种非常神秘的艺术,于是她的梦想也在那时候在心里生根发芽:做个导演,拍出美好的故事,童年的娜丁第一次有了美梦。

苦痛的战争还在继续,她不得不随着大人们不停地搬家,住过的地方被炮火毫不留情地夷为平地。关于家,她的概念始终是颠沛流离。侥幸的是,娜丁长于一个有爱的家庭,家族中的女性长辈们的坚强成为了她的榜样。祖母侄女的孩子们纷纷在战火中去世,而她的祖母依然会每天勤勤恳恳地为家操劳,为这些还活着的晚辈烹制早餐,用她最大的能力保护这些孩子们的情绪。

“黎巴嫩是个不大的国家,但它有自己独特的美丽,人们很质朴,风景非常自然和宏大,震撼人心,你们要记住它,爱护它。”地理课上,她的老师指着地图上几乎看不到标志的那一块领土对学生们这样说。

读书时候的娜丁并不爱说话,是个安静的女学生,但她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但也保持着自己内心的思考。她也会在没课的下午呆坐在窗前几个小时,静静地观察窗外这个带着烟火味却依然真实的世界。“我想做导演的心从没变过,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圆自己的这个梦想。”娜丁会把这个埋藏在自己心底里的梦告诉自己的父亲,父亲从未想过,这个有点儿孤僻的女儿竟然对于电影有这样深沉的爱。实际上,娜丁 · 拉巴基的祖父在她父亲出生的村庄里就有一家电影院,那是一间破旧简陋的电影院,很像《天堂电影院》里的那家电影院的样子。“那是我童年最想去的地方,后来我的父亲真的带我过去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了放映室,尽管它破旧不堪,设施都是旧的,但已经足够我兴奋了,那是我觉得我距离电影最近的一次,我甚至嗅到了胶片的味道。”

4

娜丁 ▪ 拉巴基

娜丁的父亲也喜欢电影,但他从未做过与电影有关的梦。因为他太穷了,他没法成为一名电影制片人,迫于生计,他只能靠做电子工程师来养家糊口。娜丁如今提起她的父亲仍然有点儿遗憾:“战争会阻断多少年轻人的理想和美梦,除了涂炭生灵之外,我从我父亲身上也能看到,战火也把他们的理想炸得血肉模糊。”

漫长的内战结束后,娜丁·拉巴基顺利进入贝鲁特约瑟夫大学视听专业,成了战后黎巴嫩本土培养的第一代导演。从拍MV和拍广告开始,她连续工作了五年,在这将近两千天的时光里,她拍完了七十多部广告和几十个MV,这也为她的第一笔电影筹集了款项。

因为勤力和梦想的鞭策,她确实在艺术方面展示了不同于常人的禀赋。2005年,娜丁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写作营,写下了她的处女作长片《焦糖》。三年后的2008年,她就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艺术和文学骑士勋章,她的第二部电影《吾等何处去》也于2011年在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首映,她因此获得了特别提名。 《吾等何处去》被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提名为最佳外国电影,也是黎巴嫩迄今为止票房最高的阿拉伯语电影。

当年那个躲在音像店的角落反复看电影的小女孩长大了,如今的娜丁·拉巴基一路从黎巴嫩闯到了戛纳,而她却说“我永远属于黎巴嫩”。在一个没有拍摄的凌晨1点,娜丁结束了一场派对回家,驾车在红绿口等待时,她看到街边有个孩子在妈妈的怀里半睡半醒,而他的母亲抱着他,一路乞讨……这个画面最震撼她的,是那个2岁的孩子没有哭,似乎只想睡觉,也许母亲的怀里便是他最安全的港湾。孩子闭着眼睛躺在衣衫褴褛的母亲怀里安详睡觉的样子像一帧胶片,一直出现在这位女导演的脑海中。回到家后,她拿起了笔。“我想象了一个孩子冲着父母歇斯底里,责怪他们为什么把自己带来这个世界上的画面。实际上,在黎巴嫩,有将近一半人口是难民,有很多的流浪儿童。尽管没有战乱,但这个世界还是一片荒芜,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更有安全感,让这个国家变得不再这样萧条,我能想到的是把这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让大家知道,在很多人富庶生活的今天,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还有一群孩子在努力维持自己的基本生计。”在黎巴嫩的街头,娜丁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在马路上搬重物,以此来贴补家用。而同样年纪的孩子,本应在享受自己快乐的童年,在父母的宠溺中长大,而在这里,他们却已经早早地过上了残酷的成年人生活。“我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娜丁说到这里时加重了语气。

3

娜丁 ▪ 拉巴基

这样大环境的电影显然没那么好拍,但坚定了信念的娜丁想要努力一次。于是从2013年起,她带着制片人走访了黎巴嫩国内的监狱、贫民窟、拘留中心和法院等很多地方,跟那些被叫作“少年犯”的孩子们一起聊天。“我在谈话结束时经常问他们:你活着快乐吗?”不幸的是,答案多数是否定的。这种极度消极的情绪击中了娜丁·拉巴基。她开始迫不及待地想为这些孩子们发声:“如果我保持沉默,我便也成了这场灾难的同谋。允许这一切发生本身就是一次犯罪,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年轻的生命永远处在危险之中。”她把自己在走访中获得的素材加工和整理,变成了小演员在《何以为家》中撕心裂肺的呼喊。这样一部电影耗时6个月才拍摄完成,2年时间剪辑,以一种非常自由的方式完成了这部小成本的电影。娜丁非常珍惜自己多次探访得来的长达520个小时的素材,她告诉我们,由于资金紧张,她几乎是在家里完成了影片的后期剪辑工作。“这不算苦累,因为我知道,我是在完成对一些年轻人的救赎。”

《何以为家》 以几乎写实的方法讲述了黎巴嫩特有的故事。父母在无法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长子赞恩用弱小的肩膀承担了生活的重压。金钱利益、重男轻女等矛盾在影片中层叠出现,让人窒息。这一次,娜丁没有让专业演员去扮演主要角色,对此,她有她的个人见解。“年轻漂亮生活富庶的演员可能无法去扮演这些背负着沉重包袱、终日生活在地狱里的人。拍这部电影时,我们每天拍摄都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那种感觉就像是回到了我童年那样朝不保夕的生活状态,我们没有剧本,没法背台词, 而且大多数演员也不认字,都是文盲,所以看剧本也没有太多用。演员到现场后,我会大致给他们讲一些剧情,给他们看整个故事背景,然后请他们开始演,我会给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因为他们更多的时候不是在演,而是最真实的表达。我需要的是给他们鼓励,在整个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给他们指示。”

在拍摄的整个过程中,似乎没有更多周围人注意到,这群人其实是在完成一次电影创作。它太真实了,以至于人们只是感觉,这就是当地人日常面对的最寻常的场面:混乱杂居的租住屋,一家破败贫穷却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十几岁便在外面做劳力只为贴补家用的少年。“我真的觉得,这一切的事实也许看上去血淋淋,但这才能让大家震撼心灵。”

2

娜丁 ▪ 拉巴基

这部原名《迦百农》的电影在引入中国后,被改名叫《何以为家》。娜丁介绍说,“迦百农”原本是被耶稣诅咒的一个村庄,在法语中,这个词被用来指代混乱,但它还有另外一个寓意,就是奇迹。人们总是相信奇迹,然而却难以逃脱现实世界的混乱不堪,这才是这个国家人民的悲鸣。

当娜丁开始思考这部电影的时候,她的作曲家丈夫卡勒德建议,把所有她想谈论的主题都写在她家里客厅中央的白板上。有次回头看白板之后,她对丈夫说:“我总是觉得我有必要通过我的电影去质疑这个预先建立好的社会体系与它所带来的矛盾,甚至来改变这个体系。在电影构思的最初,我想到的主题是非法移民、虐待孩子、种族歧视以及其荒谬的地方。每个人生来权利平等,然而在黎巴嫩,却还有被蔑视被欺凌的事情发生,这正是我想要控诉的。” 娜丁把电影看作是一种通过展示自己对所处世界的看法来唤醒人们良知以及自我质疑的手段。作为理想主义者,她相信,自己的电影能够改变世界。即使暂时无法改变现状,至少也可以引起话题和争议,或者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2018年,这部由娜丁·拉巴基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片《迦百农》获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我当时真的很激动,我觉得,可能会有更多和我有着一样经历的小孩会因为这部电影获得更多力量。”

“比起仅仅是感叹这个孩子在街上流离失所的命运,我更愿意选择用我的职业作为武器,希望能真切帮助到这些孩子的生活,只有通过帮助人们意识到这种现状,才能迫使人们真的会为改变这些孩子的命运去努力,去改变。”

1

娜丁 ▪ 拉巴基

娜丁是个非常勇敢的女性,阿拉伯世界的女人常常会被认为不敢表达自己,恰恰相反,近几年我们观察到,黎巴嫩电影中的女性角色非常多,而且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这也是她正在关注的焦点:“很多女性容易被人贴上标签,妻子、 女儿、 母亲等等,她们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很容易被这个世界物化。我并不介意人们称呼我是个女导演,我也不为我的职业感到困惑。我只是在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期待我做的事情对我的国家有益,能够改变这个世界部分人的生活现状而已。我不为我的身份和性别恐惧,也不会感到不够自信,我相信男性与女性的表达都是非常合理的,我们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也不一样,我只希望人们能够多来观察美,多来观察世界,勇敢一点,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让所有人看到你的内心,这就够了。很多人说电影是加工而来的艺术,其实我想说,电影也是真实的匕首。”

我们也注意到,这位被叫作黎巴嫩“国宝级女导演”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样真实的力量。她的第一部作品《焦糖》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讲述了阿拉伯世界妇女面对的禁忌,她始终在用她的方式来关注这个世界,也许这与她童年的苦痛经历分不开。如今的娜丁·拉巴基拥有幸福的家庭,有兴趣相投的音乐家丈夫,有个可爱聪明的孩子,她本身也对此非常满意。“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这样的三口之家的和美生活本来也是这个世界各个国家中随处可见的,算是人类的基本诉求。如今我想为了这样的目标替还处在水深火热生活中的同胞呐喊,希望更多人把这样生活的权利交还给他们,让他们也拥有这样寻常的平安和幸福。”

我们赞美一切有勇气和聪颖的女性,我们也相信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里都有关爱。当一个女人对这个世界充满关注的时候,这就是她们内心里最强大的力量。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