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亮点 > 时尚芭莎

细说《封神第一部》| 故事是假的 讲故事要真

2023-11-06 来源:时尚芭莎
自从导演乌尔善在2014年6月宣布要把《封神演义》拍成《封神三部曲》,人们想问的问题,在这些年里反复翻涌又落下,被遗漏、被自问自答、被拉长又被缩短,到现在只化为两个字——“终于”。

8

乌尔善、叶锦添

7月10日,《封神三部曲》之《封神第一部》在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IMAX影厅举办首映礼,这场绵亘十年的“马拉松式”创作此时距离正式公映,还有最后10天。“我有八年没跑过路演了。”在《封神第一部》首映礼上,这是导演乌尔善接过话筒说的第一句话,上一次他为自己的电影做宣传还是2015年《寻龙诀》公映之前。

自从导演乌尔善在2014年6月宣布要把《封神演义》拍成《封神三部曲》,人们想问的问题,在这些年里反复翻涌又落下,被遗漏、被自问自答、被拉长又被缩短,到现在只化为两个字——“终于”。要拍好一个大众熟知的神话故事,并不轻松。所幸,乌尔善注意到了《封神演义》作为神魔幻想小说与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的渊源,得以从中提炼出一个关键情节作为改编创作的原点。创作思路自这一原点而始,将心理层面与上古历史的真实重新注入奇幻想象当中,让这一次影视化改编在思想性、观赏性上都有了新意。

4

乌尔善

父的名义

创作的确是主观的。听到有人问如何呈现《封神三部曲》的神话世界,乌尔善一开口,先谈他对历史与文学里商晚期社会的印象。然后他一直讲了下去,谈的都是文本和角色塑造,极少提及“视觉奇观”。

这与他对《封神演义》的态度不无关系。乌尔善认为《封神演义》是真正的“国民神话”,能世代流传,在于它蕴藏着中国人对民族精神的自我寻找,不在于猎奇。

而《封神第一部》对这个国民神话所作的改编,也呼应了乌尔善的态度。在《封神三部曲》启动的时候,乌尔善决定改变以姜子牙作为主人公来讲述武王伐纣的古典叙事模式,直接把少年姬发即后来的武王作为核心。这个决定,也来自乌尔善对《封神演义》中父权社会的沉思。

从史料记载,到迄今发现最早以武王伐纣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以及明代人创作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不同文本的演绎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情节:商王杀了周文王的儿子,逼迫文王食子。这一事件在乌尔善的心里激起了一系列激烈拷问:

“一个父亲要有多强的忍耐力,多坚定的意志,承受多大的痛苦,才可以吃掉自己儿子的肉,逃回故乡?”

“这对一个家庭的基石会造成什么影响?哥哥被杀了,父亲吃掉哥哥的肉才能存活下来,这对弟弟姬发又会有什么影响?”

乌尔善自己也是一位父亲,抛出这一连串问题的时候,他正坐在一面镜子前,标志性的红框眼镜里闪过一些执着的、狂热的光。

一开口又是感性、松弛,但并不打算暂停这一番密不透风的导演阐述。

“视觉效果、市场预期、观众喜欢不喜欢,这些我都不想。”乌尔善说他关心的是能不能从这些问题开始,推动他继续创作。这两个家庭的故事,姬昌姬发、殷寿殷郊这两对父子关系,是乌尔善觉着值得花十年八年去拍个电影探究的东西。

随后,乌尔善提到了一本书.《翦商》。

6

乌尔善

考古学、历史学学者李硕在《翦商》中写出了商晚期的社会形态,以人牲祭鬼神,到了连贵族、亲族都不能幸免的程度。“纣王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用这么残酷的手段来惩治政治对手?这让我特别感兴趣。”

在乌尔善对由《封神三部曲》而起、对上古史的探索热情里,同样无处安插任何跑偏在武王伐纣以外的话题。

乌尔善说,《翦商》作者李硕在书的后半部分对周文王所作《周易》的解读达到了一个新境界。“非常好,完全超越了之前所有人,因为我看过一些其他人写的,觉得不太靠谱。”按《翦商》的解读,《周易》具体记录了文王之子伯邑考的死,括如何被肢解献祭,同时也记载了伐纣的路线和战略。

但这些是乌尔善出于个人阅读兴趣的探索。他很快又谈回到对故事核心的设计上。

《封神三部曲》剧本创作时间达四至五年,其间历史学者李硕的学术专著《翦商》尚未出版,乌尔善在剧本筹备期参考的是李硕于2012 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通过比对文本,乌尔善发现,无论是史料,还是《武王伐纣平话》《封神演义》,都提到了姬姓贵族西伯侯姬昌食子事件,而学者李硕也同样提到了这件事,并认为“文王食子”标志着一场非常重要的文化转折,它促使周推翻商所崇尚的鬼神文化,建立伦理社会的决心,也直接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走向,“敬鬼神而远之”,从原始走向人文。

为了强化父子关系这个线索,《封神第一部》增加了姬昌姬发伯邑考、殷寿殷郊两组父子关系的对照。为让这种对照更真实可信,《封神第一部》着力刻画了这五个人的性格气质

尤其是对伯邑考的塑造。伯邑考作为“文王食子”的关键人物,在《封神第一部》虽然戏份不算最多,但场场吃重,简洁精悍地集中呈现西岐世子伯邑考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多重美德,也让他的惨死更具悲剧性和感染力,从而为后续的武王伐纣做了情感铺垫。

除此之外,为丰富父子关系的对照,《封神第一部》还将《封神演义》里四大伯侯之死做了改编。这场死亡被直接摆在了宫殿上,于是君与臣,父与子,父权社会此时投下阴影,它的无解意味着死亡。四大伯侯与其子的性格和人物关系,也在这一歌剧般悲壮的场景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旦把“文王食子”作为创作的引子,《封神三部曲》的故事框架也就搭起来了。

5

乌尔善

幻想,更需要求真

要表现“商王殷寿”的残酷性,以及这件事对姬昌的精神冲击,乌尔善的选择仍然是从人物着手。

只有当纣王殷寿的人物形象足够饱满,才能刺激到正面人物的心理、普通人的朴素情感,从而也让正面人物的行为动机更充实。

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商王的重建。

在《封神第一部》之前,商王的形象是概念化的,侧重于荒淫无度,几乎不在意他的行为和人设是否相合,能把一个角色立住。

“我们故事里的妲己不是那种红颜祸水,好像所有邪恶的事情都是她出点子,然后纣王就是个恋爱脑,每天喜欢泡澡,吃点小葡萄,一个憨厚的、毛扎扎的小胖子,特别冤的那么个人。”

乌尔善认为,既然懂得使用这样的手段来击溃政治对手,那么商王殷寿应该是极有计谋和野心的人,具备作为君王的压迫感。这就需要这一角色更立体、复杂,而不是更刻板、简单。

“你知道荀子吧?”说到这里乌尔善眉飞色舞,就像抢先放上了最后一块拼图,“荀子《非相篇》中形容纣王的长相,说‘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高大、壮硕、高贵、漂亮,又是个勇士,非常厉害。”乌尔善又马上提到太史公的记载,佐证纣王的身手敏捷、体格壮硕、智谋过人。“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

乌尔善引用完毕又翻译了一下,纣王看上去是个英雄人物,实际是个手段狠辣的暴君,“擅长PUA 其他人”,以某些具体的目的来做出寻常人感情上不能承受的暴虐行为。

乌尔善的想象,被一直想演大坏蛋的费翔实现了。身高一米九的费翔形貌出众,还原了史料的描述。而他的表演也成为了《封神第一部》的惊喜。费翔对仪态、眼神、动作、台词的把握游刃有余,把纣王的阳刚与阴险、道貌岸然与自私荒淫的双面人格刻画得十分到位,不但破除了封神榜传说影视改编一贯存在的俗套,也给了故事里正面人物更真实的压迫感。这一选角也称得上是《封神三部曲》的神来之笔。

而乌尔善还同时启用了大量舞台剧演员,出场少,又都是重头戏,所需表演张力极强,落在电影里有画龙点睛的功效。“为他们设计的台词也是半文半白,需要尽量用古文的语感来读,但又要让观众听懂。”毕竟故事背景距今已有近三千年,乌尔善希望这样做能让文戏部分具备史诗感、庄严感。国叔比干的扮演者王洛勇念“脉”字就用了古音,一个字就建立出了他的亚相文臣身份。

再者,为把《封神演义》里英雄人物的成长体现得更清楚、真实,乌尔善特意选拔了一批素人并进行封闭式训练。“6 个月,让这些男孩子都掌握表演方法、马术、格斗,还有中国古典文化史、中国古典音乐,用最快的时间经历在朝歌做八年质子的所有,同吃同住,相处成为朋友。”

妲己的扮演者娜然也是素人,中文、舞蹈、表演、演奏,全部是现学的。由于妲己的人物设定并非红颜祸水,乌尔善希望娜然对狐妖的表现要更像狐狸、更有动物性,而不是其他奇幻作品里那样,一味放大狐妖的魅惑和色情感。

这么做,为的是把这些还冒着热气的、未经雕饰的稚拙、生猛,填进人物性格光谱之中,同样出于乌尔善对真实的执着。

在古典幻想文学的基础上寻求真实,透过《封神第一部》来看,这是乌尔善的核心创作思路。

“结尾姬发骑马回家其实是我们的第一场戏,拍了整整五天。那匹马特别能跑,穿过麦田的时候被麦芒扎得跑得飞快,根本搂不住。”为表现出姬发目睹一系列人伦悲剧后对“家”的重新认知,让观众看到主人公姬发在这一阶段的人物成长,这场戏要强调的是姬发心中对家的迫切渴望。为此,剧组特意选了一批快马,在黎明和日落两个时刻抢光,还准备了镜像的妆造,便于特写的拍摄。

越奇幻,越要用真实感去填充和支撑,是这种执着反过来决定了《封神三部曲》在视觉呈现上的工作思路。“视觉比如服装这些,也是在帮助塑造人物,在表达剧情,我们拒绝奇观。”

3

叶锦添

细节从不是想象

《封神三部曲》在视觉上追求实感而做的努力,是容易被发现,但又无法被全部发现的。在《封神第一部》公映之前,幕后制作特辑放出,服装、首饰、礼器、内饰、桌椅、乐器、马具、兵器、建筑装饰等美术设计精良考究,能与博物馆藏品乱真。在电影里,这些设计或一晃而过,或散落在背景中失焦。

美术指导、造型指导叶锦添更在意的是,有没有把美术、造型的“物理性”融入到叙事要求的氛围中去。

“你看朝歌的细节很多,密度大得就像要爆炸一样,你看到就会觉得一定有事情要发生。一个是王家威仪本就是一套规范、规则,会给人一种很有压力、很奇怪的美感。另外发生在朝歌的戏也要求有紧张感、压迫感。但到了昆仑山,就很轻盈,仙岛漂浮在清气中间。”

《封神第一部》中,商朝王城朝歌有龙德殿、鹿台两个主体场景。其中龙德殿建筑内部挑高达到17 米,光师要把光架在四层楼高的房梁、墙壁上,才能照亮整个建筑内部。

龙德殿的设计始于2017 年,一年多后,才开始进摄影棚搭建。殿内装饰工艺采取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木雕、泥雕、石雕等雕刻方法,运用圆雕、浮雕、高浮雕、镂雕等不同的手段来处理200 余种装饰构件,且翻制总量多达1500 多件。在搭建之前,美术组需要确保这所有细节均已落地。

据场景美术指导邱生回忆,几个月里,龙德殿拔地而起,从木色变成金碧辉煌,木工师傅们在摄影棚南侧雕刻,漆工在北侧上色,人来人往,尘土喧嚣,搭建的过程非常顺畅。

2

叶锦添

“龙德殿的几百件雕花堆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人能分得清它们应该是哪儿的。但是封神的木工工匠在(安装)上雕花的时候,没有一样是错的。”为此,美术指导花了大量时间做成一个龙德殿的塑形列表。每一个雕花的样式、尺寸、材质、效果、数量、位置,都列进表里,这一套表贯穿了整个龙德殿的制作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座屏风,在《封神第一部》首映礼上,观众才有机会近距离观赏这件工艺精品。屏风的外观参考了上古史相关文献中的纹样,采用了殷商图腾饕餮,以及“玄鸟生商”和三十一代商王的历史故事,由浙江东阳木雕、安徽歙县木雕等“非遗”传承人来共同完成。

而殿内没有一盏宫灯是一模一样的。当时,美术部门在设计之前经过了文献调研,了解到历史上商朝晚期的手工业还不具备翻模生产的能力,于是依照博物馆实物和文献描述,手工制造了龙德殿里的每一盏灯。

“300 人不止,你看怎么算,因为光是木工师傅就有900 多人。”叶锦添认为一个神话故事要在视觉上一味往玄虚去贴,也容易偏离故事主题,从而失去作为故事的意义。

抠细节抠到这种程度,当然不是徒劳无功。在龙德殿父子对峙那场戏中,殿内“密得要爆炸”的细节量起到了烘托紧张气氛的作用。当主人公姬发面对岿然不动的父亲姬昌,犹豫是否要动手时,这些宫灯上的火苗错落或重叠地无序颤抖,极好地映衬出人物内心的挣扎、惧怕和愤怒这一激烈又复杂的情绪。

《封神演义》被翻拍了许多次,但是商到底有怎样的视觉体系,这是考古工作者也都尚不能完整回答的问题。《封神三部曲》的美术部门为此付出了全部精力与心血,查阅了大量文物出土报告,甚至学习甲骨文、金石学,努力抵达文献资料的尽头。

到了尽头,如果仍满足不了电影艺术表达的要求,他们又采用同时期的古代器物作为素材参照,根据剧情去做具体的器型外观提升和再设计,从纹样或材质的观感去找商王朝时期的影子。不单是要形神兼备,还需要有细节上的实感和实用性。

这些苦功夫也得到了演员的称赞,最大努力去贴近文献、还原实感,给表演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非常推荐大家到IMAX 影厅观看,画面更亮,我们的布景细节,还有各种纹饰,你也可以看得清楚。”尤其是影片的开场戏,骑兵破城,非常适合在IMAX 看。” 扎扎实实的创作过程,让乌尔善自信《封神三部曲》经得起大银幕前众多细节控的考验。

1

叶锦添

一场公开的梦

《封神三部曲》默默耕耘的这十年之间,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幻想题材这个大类里,科幻片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反观奇幻片,则暂时还没有代表作品。

在这个类型维度上,《封神三部曲》被寄予厚望,但观望者似乎更多。网上已出现了不看好的声音,《封神第一部》会受到对得起一份付出的欢迎吗?

乌尔善曾为中国影坛带来奇幻类型片的热潮。他的上一部电影《寻龙诀》上映于2015 年。那是国内电影市场被海内外奇幻、冒险、动作片点燃的一年,以这三种类型为主的《捉妖记》《速度与激情7》《侏罗纪世界》《复仇者联盟2》《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票房榜上名列前茅,全年总票房首破400 亿,电影市场因此变得滚烫。当时排在2015 年12 月18 日公映的《寻龙诀》是同档期的国产片独苗。

前有国际大导雷德利· 斯科特执导、动作片巨星马特· 达蒙主演的电影《火星救援》大热,后有诸如另一动作片巨星汤姆· 克鲁斯的《碟中谍5》,同档期还有迪士尼的超级IP 星球大战系列最新续作。《寻龙诀》赶在了一个既非年节,也非暑期,更非贺岁档的时机,夹缝求生,却以1.5 亿元投资撬动16 亿元票房,不但为全年国产电影的市场表现画上完美句号,也激起了国内奇幻冒险类型的影视创作高峰。

在那个时候,乌尔善实际已经启动了《封神三部曲》前期筹备达一年时间。有产业观察者认为,乌尔善拍摄《寻龙诀》实际上是为同为奇幻冒险题材的《封神三部曲》试水。

而乌尔善在《寻龙诀》大获成功之时,也提出了“制片人项目经理”论.这一向电影工业化积极靠拢的观点。如今看他在九年中为《封神三部曲》所作的努力,反而是回归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慢节奏”中。《封神三部曲》似乎做了一件“反工业化”的事。从编剧到美术、造型,再到表演,都在追求独特和还原,非但没有快起来,反而一做就是这么多年。慢,这符合工业逻辑吗?

“神话是公开的梦。”乌尔善引用了神话研究学者约瑟· 坎贝尔的著名论断,他相信不论时代如何变幻,人永远需要神话。神话传说是人类集体灵性的容器,它们不是远离现实世界的英雄传奇,而是透露人们心灵秘密的藏宝图。

《封神三部曲》或许也已从中领悟了幻想题材的创作信念。十年间“细到发指”的日雕月琢,开设封神演艺训练营,中国神话史诗类型工业化探索,再选择用IMAX 大荧幕呈现那些或恢弘壮观的大场面,或精巧称奇的小细节,都只为“神话成真”。

电影工业化,在于组织方法,而非快速复制,这是《封神三部曲》的创作观。电影本身就是一场梦,梦的发生机制或许大同小异,但任何一场梦的核心,无法批量生产。

梦的美好,在于它是幻,更似真。

 

 

摄影:尹超 / 监制:葛海晨 / 编辑:梅红妹 / 统筹:陈柳凝 / 乌尔善 采访 & 撰文:徐于凡 / 叶锦添 采访 & 撰文:孙三好 / 造型:Fred 苏 / 美术:一颗葡萄工作室 / 乌尔善妆发:窦凯 / 叶锦添妆发:郭梅梅 / 造型助理:天天 / 统筹助理:张嘉益、Yirui Wu、Lucy Yang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