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亮点 > 时尚知道

艺术之魂 灵感之源

2024-03-05 来源:时尚知道
没有艺术,生命将变得无趣。没有灵感,艺术将失去色彩。人类历史的每个时期都留下了艺术的足迹,从壁画、雕塑、戏剧到现代的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触动内心,灵感,是艺术的源泉和起点,为艺术注入灵魂之力。人们通过艺术品味生活,启迪心灵。艺术与灵感,不可分割。艺术为灵感提供了表现方式,灵感激励着艺术的创作灵动。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没有人能够抵挡灵感的潮水,也没有人能够在没有艺术的生命中生存。”艺术与灵感,一草一木都是其触角,一寸一颜均在视野之内。打开心灵之门,让艺术与灵感跃然纸上,陶冶身心。

吴健:马语者

一匹蓝色之马,带着豹子的斑纹,沉潜入水,似下坠又如翱翔;远处的星云升腾,空前耀目而盛大……

1

吴健:知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看画家吴健的《坠入尘网》和《就有了光》系列会有种奇妙的感觉。一切都淹没在水中却没有丝毫窒息感,甚至还充满了生机,不禁让人思考,他是如何做到的。

凝视画作,终于在天黑前的那个刹那,我找到了心目中的答案——在吴健的画面里,不仅马有呼吸的气泡,而是所有都是有生命的,石头,枯木……它们都是有呼吸的,那一串串看似不经意的气泡,也许就是画家最深的心思——你以为看见的是一匹水中的马?不,其实,我想让你看见的是生命力,万物一切都拥有却又时常被我们忽视的生命力,无处不在的生命力。

4

《坠入尘网中》2014

吴健的作品还原了马的高大俊美,以周遭弥散开来的气泡,将画面语言拉回“境内独美”,宛如昭彰的无言之语,亦是生命的呼吸,画者将主体置于命运之水的点睛。这也是该系列现实意义的观照与表达。吴健的作品融写实与虚构、现实与理想、希望与挣扎、个体与社会于其中。

究其背后的创作灵感,让我们推开画家内心的艺术大门,一探究竟。

2

《就有了光》(NO. 46 ) 坦培拉油画混合,2021

当我踏进吴健先生画室的一刻,我便知道那匹“追随”他多年的马,穿越古典与现代,冲破魔幻与现实,通体亦或局部,闪着灵动“呼吸气泡”之光,跟着他,再次“坠”到大众视野。

同时,也在中国当代画坛“砸”出一道波痕,作品开始受到关注并被藏家青睐。

吴健通过系列作品,对蓝色海洋、骏马、枯枝、气泡、光影等描绘出一方静谧、浪漫且唯美的叙事画面。尤其那些耀眼的气泡,或有序、或激烈,观者正是因此与马一起“坠”入深海共同遨游。即便水底的灰暗的岩石、枯木周遭,或大或小的气泡依旧升腾着。

画家并未让气泡成为一种遮蔽,在整幅作品中,这种明亮反而凸显出主角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注重细节的超写实主义,与作品呈现的魔幻意境和谐相融。

他以旁观的姿态觉察内心,将个体在“此刻”的生存境遇下,产生的矛盾冲突暗喻其中,欢乐忧愁悲情壮阔,全部复归平静,而“无所畏惧”的希望气泡,又是如此明亮和明确。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 认为:“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 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从来不曾存在过没有叙事的民族; 所有阶级、所有人类集团,都有自己的叙事作品,而且这些叙事作品经常为具有不同的、乃至对立的文化素养的人所共同享受。所以, 叙事作品不分高尚和低劣,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

5

《就有了光》(NO. 42 ) 2019

吴健先生近年的两个系列《坠入尘网中》、《就有了光》中的马,全部保留了其自身高大俊美的形象,他一意孤行不做变形处理。它们栩栩如生又未奔腾草原,而是在蓝色深海中,在那个真实的“异世界”保留希望笃定存活。网状光影使空间更加立体,周遭泛起的气泡,激活增幅作品,更将某个瞬间定格。“我画的就是我们经常出现、却极易被忽略的那个瞬间。”

那些大面积留白中的气泡,让整幅作品具有一种巨大的宁静,给观者以无限想象空间,回味涌动。

6

《就有了光》(NO. 1) 2016

少时他曾看到别的同学画马,羡慕不已。马的意象彼时早已种下,只是他并不知晓。自小“画痴”

无疑。三十多年过去,他近年在某个时刻忽然恍悟,并首度对笔者道出心声:“我小学就开始画马,比着别人的小人书描摹,后来,我趁着家人带着回乡下走亲戚时,去集市上寻找,渴望看到一匹真马,然而一无所获。至此,马成为我心目当中‘望而不得’的、遥远的、完美的形象,近乎神性的存在。这一点,我从未跟人提起。”

马,这一形象可谓诸多北方少年执着的梦,画家幼年曾见过骡子、毛驴,却都不能与心中骏马媲美。从少年的某种心灵缺失而言,可谓一件憾事,但就成长经历对一位艺术家的影响而言,又可谓幸事。马,成为少年吴健的一位钟情启蒙对象,一件不可磨灭的理想。

7

《就有了光》(NO.5),2016

这段记忆在潜沉多年之后,借由艺术家吴健之画笔,一跃而出,一鸣惊人。即使在中央美术学院受过多年专业训练、深谙各种流派精髓之后,仍然固执地保留了其完美形象,不容丝毫变形。

人类与马的渊源可追溯至数千年前,马在不同地域艺文史上有特定内涵。在凯尔特文化中,马象征着胜利;罗马人视马为荣誉与阳刚;在印度则将马与Varuna 神关联;在中国文化中马象征着爱、耐力、稳健。徐悲鸿以写生为本、所画马之奔驰跳跃;近年大热的常玉先生也画马,他由此创造了一个西方现代艺术的表象视觉陈述,但其内在精神依旧回归至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核。通过撷取东方绘画传统中特有的空间美学和造型概念,构筑出“境生象外”的空灵之美。

吴健先生带着呼吸气泡的水中马,彰显了马这一生命个体的神性,打破东西方文化的界定,从而构造或还原艺术本身的“境内独美”。

3

《就有了光》(NO. 6) 2016

2015 年,母亲去世。2016 年他开始创作《就有了光》系列,承接和延续了之前《霾》《坠入尘网》等作品中马与空间的并置,在他营造的深水中,马儿目光静定,如坠如跃,周遭的枯枝杂物暗淡下来,呼吸气泡近在眼前,远处的宇宙星云渐自盛大起来……引发观者强烈共鸣。

吴健先生在美院期间经常思考画画的意义,特别是在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创作问题时,内心反而越发变得迷茫。毕业后开始慢慢真正了解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社会,但难以“灵活变通的处理方式”来改变。这并不妨碍艺术之路的精进,反而使其作品除了向外的观照,更纵深地向内探寻。正是这种对艺术“捡”与“拙”的心态,让他不断由宏大到精微处聚焦,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以及作品的精神内核,以此为切入和支撑,稳健前行。

8

《十万丝》(NO.4),坦培拉油画混合 2023

吴健先生对笔者道:“首先,马是陆地动物; 其次,画面中马属于一个维度,马之外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属灵的世界,跟一个属‘世界’的世界。属灵的维度可能指代信仰,可能是人的理想; 第三,从色彩上看,正是因为周围的灰,衬托出蓝愈发洁净好看。”

艺术家吴健先生的意象之马,完美之马,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马语”,带着独特的生命迹象,或静定、或奔跑、或下坠、或上升、或浮游、或嘶鸣,以各种姿势,向着属于自己的宇宙轨迹和艺术归宿中去。

未来,或许意象之马会远去,甚至我们难觅其踪,但象征希望的光之气泡不会。因为,光来的方向,就是爱。

 

邹洪元:生命的弧度

一根适度弯曲的轻羽,一条甩到颈前的秀发,一张肥硕婴儿的脸蛋……一个侠客微闭双眸倚在羽中,一个雀儿落在丰满羊背,一只穿上犬衣的羊……

1

邹洪元:新锐雕塑家、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看似不同题材的作品,皆出自新锐雕塑家邹洪元的打磨,这些作品风格明显,且都具一种恰当的弧度。仔细看去,弧度悄然变化,实为雕刻家反复斟酌符合工学与美学的呈现,是作者内在澎湃情绪到作品的律动流转。那是生命的弧度,柔和中自有态度,柔软里更具力量。

6

《浮生》青铜 78x45x64cm,2017年

弧之启幕

一个婴孩呱呱落地,生命就此开启。

他壮硕而充满力道地想挣脱面前的轻羽——《力》就此诞生。随着一个生命体第一声啼哭,第一次睁眼,便开始与这个世界有了无尽连接,充满好奇,贪婪的感官不断地索取新鲜事物,他怎知仍将坠入命运。这是新锐雕塑家邹洪元对个体的观照与表达,这也是命运之弧最初的轨迹与起点。

2

《力》青铜 88×38×55cm,2016年

“不去画画,就去放羊。”邹洪元的母亲对他说,潜意识中有个朴素的声音,或许这个生性内向的孩子的使命就是做艺术。初中时的邹洪元依旧羸弱瘦小,却爱描描画画,于是,被带去绘画班,命运之弧被打开,那时家长和他自己都未曾料到,他可以一路走到鲁迅美术学院。

毕业创作的三件作品《力》、《轻诉》、《梦》,是艺术家在集体中表达自我,他回想起来:“像是青春期的黄金时代,它们的创作氛围是最紧张和欢快的,那时同学都挤在一个大厅里创作,交流,玩笑、熬夜到天亮,毕业后很多人已经不再坚持创作了,如今有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很难再有集体中做个人创作的体验了。”

3

《轻诉》青铜、玻璃钢 100×55×48cm,2016年

欲之燃烧

《日》中的男子奋力攀登,用尽气力,却不曾攀登顶峰。人们赤裸而来,肉身及物质之欲如同火焰,在心中燃烧。在有限认知与欲望驱动下,注定遭遇不满与缺憾,于是,对立产生。那雕塑中的身影就是每个艺术家攀登艺术巅峰的样子。那种来自外力与内力的求索和对抗,让艺术和生命产生弯曲的弧度。命运,由此而生动。

4

《轻诉》青铜、玻璃钢 100×55×48cm,2016年

《轻诉》、《等风来》、《莲语》、《梦》等作品,对弧度恰当的处理,让整体造型简约却精准。观者被柔然触动,内心泛起的层层涟漪,正是其魅力。雕塑家邹洪元从绘画到雕塑,从石膏、泥巴到铸铜、玻璃钢,从灵感迸发到捕捉日常,他在奋力延伸艺术的弧度。其作品汲取传统文化表达当下情愫,构图严谨强化塑造,自有一种隽永之美。

5

《等风来》青铜 80×50×100cm, 2019年

“人有时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但人在面对命运时可以选择坚守初衷与信念。命运与自己的认知也有着复杂的联系,就像卡尔·荣格说的‘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所以我还在努力地认识自己,也在不断地探索命运。”邹洪元如是说。

7

《若水》青铜 83×56×80cm,2018年

美之沉潜

当我们走过一件件美的作品,时间静止了。一块灰头土脸的泥巴,经过雕塑家不分昼夜的抚摸与雕琢,渐渐有了动人形状,并被赋予灵魂。微尘之轻与泥之重,泥之沉重与羽之轻,灵魂之轻与肉身之重……那种强烈的反差让观者深为震撼。

雕塑家邹洪元在创作之路上,笃定而行。他特别清晰生活这条弧度的走向:“创作是获得快乐和寻求意义的一种方式。”像我们一样遭遇着爱、温暖以及背叛,于是懂得了宽容、敬畏、悲悯。

雕塑家的邹洪元,当然不可能放弃对当下的批判——《逆世界》、《雀鹰与羊》、《被判有罪》、《犬羊》……这些作品是生命之弧上,跌宕起伏而必不可少的旋律。那命运之弧,如水般,越过山川平原,穿过昼夜晨昏,终将寻到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处。

新锐雕塑家邹洪元创作了《浮生》、《轻诉》、《若水》、《力》、《犬羊》等系列作品。其作品被外交部、鲁迅美术学院、上海滴水湖雕塑公园、华为集团等机构和私人收藏

“在创作角度,比如一根平直的羽毛不够立体,艺术家将其轻轻弯曲并定格,画面瞬间生动起来。在表达层面,羽毛是一种象征和隐喻。”新锐雕塑家邹洪元对弧形尤其偏爱,而羽或许就是世间个体的命运。弧形衔接是圆满——雕塑的几何形态由多重弧线组成,唯独那条弯曲的弧线在宇宙摇曳,趋向完美,却永难抵达。

马丁·路德·金曾言:“道德宇宙的发展弧线或许很长,但它会向正义弯曲。”

 

 严超:时光分界线

天亮时分的“黎明线”以不同色彩的强烈对比呈现在严超的作品中,色彩浓郁,直抵人心。这条极具层次感的“分界线”与严超的创作心境和创作历程息息相关。严超通过色彩对比将太阳在地平线上升,太阳光辉逐渐照亮天空后色彩斑斓、绚丽多彩的黎明景象具象呈现。严超将黎明时分、日出前后的云彩交融的颜色和不同形态,通过画笔和颜料表现出来,增添了神秘感和浪漫气息。

1

严超

变幻不息,关注美丽

宇宙万物的形态无时无刻不在轮回、流转、变幻。个性沉稳、单纯低调且不失睿智的严超从变幻不息之中,关注被忽视的美丽与矛盾,找到近乎微观的切入点探讨关于“存在”的问题,探寻万事万物背后的广大与辽阔。有着文人哲思的艺术家严超,延续着自己创作的方法论,即从小的视野入手,升华出更大的场域和命题。从严超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极度认真对世界进行观察与思考,全方位地把对自然的感知模式与当代油画相结合,使得视觉的体验在熟悉感和陌生化的往来中产生了思想游动的新领域。

严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喜欢边创作,边喝威士忌,经常创作到凌晨时分,“黎明线”是他在创作之后经常看到的景象,他很喜欢欣赏大自然馈赠的绝美景象,每次都带来心灵的极大震撼。被称为“时间豪绅”的严超用画笔记录着时光的分界线,“每天黎明时分的景致都不一样,观赏黎明线是一种享受,因为它给人带来了希望、新的机遇、激励和力量,同时也让人感慨生命的短暂和美好。”严超将目之所及的黎明景致通过画笔和颜料呈现出来。

5

《一江山6》60cmX50cm 布面油画2017

一杯江山,星河万千

严超品鉴威士忌的时候,酒遇到冰发生的融化对他也有着极大的艺术启发。酒与冰的结合是时间与变化并存的过程。对于严超来说,近距离地观看宛若观察一个微缩的景观,进而洞见幽微辽阔的万华世界。时光流逝,冰在融化,真实的时间同步消逝。以微观世界的运行逻辑看待宏观世界的运行逻辑是严超独特的当代性思考。正所谓“无覆”,严超去掉“障”,解读心中的世界。

时光的夜宴于杯中山光水影透观灿烂星河,杯中有山川起伏的苍茫,心中有汪洋回环的辽阔,将万华梵影饮入一杯江山。严超《一杯江山》系列作品取材于微距观察酒杯中的万千变化,通过独特的自我语言体系与创作维度,转换成大山大水抽象写意的雄浑与壮阔。作品呈现借用西方的媒材,以拙朴奇险的实验笔法,阐释东方山水美学的当代维度,思考与探寻自我的文化语境与艺术逻辑,诠释传统文化与当代视觉深度的学理融合。严超油画作品中的山石让人产生对传统文人山水画的直接怀想。他的作品没有继承传统文人山水中全景式的布局和描述,而是更加着重局部。这种微观的观看方式与他创作的状态有着有趣的关系。从他之前的纸船系列、棉花系列中可以看出,他经常放低身子去和日常生活对话,从而得到不一样的视角。

严超作品中“山石”的形象似乎有源可寻,但又遗世而独立。“山石”在他的作品中不作为文化符号出现,而是经过个人语言的洗练被赋予新的意义,含有形而上的意味,实质是艺术家对于历史材料的再认识。在创作过程中,严超会去听音乐和音频,一些感受性的语句也会写在画布上,为作品增加了形式感且更具个人特色。当抽象形式、文字元素、笔触肌理等原本不属于“同一个系统”下的元素聚集时,随之形成的是一种图像与绘画的新关系。严超以敏感的文人哲思和善于将被忽略的物质记忆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超群能力,行走在“找寻自我,坚守自我”的最前端。

4

《一杯江山 25》,150cmX180cm,布面油画 2018

时间的肖像

在严超的作品中总会出现很多难以解读的字母,“那些都是我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小的感悟,我用汉字拼音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严超如此解释自己的创作灵感。手机端逐渐侵占着纸媒的地位的今天,严超采用一种互动的方式引起观者的思考。在画面色彩上,艺术家格外偏爱黄色以及接近黑的重色,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明度和纯度近乎两极化的处理,使画面冲击力极强,甚至产生警示的意义。

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严超的绘画思维,那就是辩证。一正一反几乎贯穿了他整个绘画过程,从一开始的准备到最后的完成,严超都在思考着关于时间和存在的辩证逻辑。

“思考的过程越严谨,画的时候就越奔放。一开始会具象一些,山水系列开始我试着把手放开,从而寻找更准确的精神所在。”古有“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严超避开这些已被固化的“完美”形象,而在全新领域无关褒贬,在外在形态转瞬即逝的时间长河中,严肃探讨存在的意义。十年的系列创作,严超逐渐清晰着自己的答案。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想要持之以恒追逐的事物。严超说,“其实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定的抗争性,都会存在有很多需要突破的东西,即使是与世无争的隐士,‘隐’的过程与状态也是与相对环境的‘本我’抗争,我只是把大家每个人内心里面那个角外化了。”

3

《时间之骨 5》,120cmX150cm,纸本水墨 2020

时间之骨

与同辈艺术家相比,严超的绘画夹杂着时代的氛围和自我赋予绘画的语境。从《纸船》系列、《棉花》系列、《黄金定律》系列、《一杯江山》系列,再到最新思考《时间之骨》系列,严超将叙事置于自省的观照中,微观视角寻踪精神力量,极具个人代表性的笔触仿佛跳脱出画面,抢先触碰观者的感知。

严超认为,绘画最大的魅力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自己内心所认同的生存的方式。这个生活方式相对重要与可贵的一点是精神层面的思辨,绘画可以让你在画面上论证、思考、呈现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甚至可以在生存维度中进行美学上的社会诊断和自我疗愈。另外,艺术能够提供一个或多个路径和途径,去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最美妙、最凡殇、最细微的神经末梢。不同系列的呈现一方面是对一个主题与系列阶段性的调整与思考,另一方面是对一个新的物像的尝试与解读。艺术的疆域与广度永远有新的内容在等待着去探索,“我在某种程度上尽力审视或改变既有的认可性画面内容,从而探寻体验一种新型的线索与方向。但这一切的变化,还是在延续着我从做作品以来一直遵循的自我的创作方法论。”严超如是说。

严超从 30 岁开始创作作品,从最初的《纸船》系列到现在的《一杯江山》系列,一直沿用着很稳定的工作方法论,从小的物像入手,去探寻这个物像背后的广大与辽阔。“我习惯于介入普遍被忽略的物质记忆,审视关注小型物像本身的逻辑维度与内层属性,将其转化为我的艺术语言的素材与切入点,思考与探寻自我的文化语境与艺术逻辑,诠释自我的思维架构与当代视觉深度的学理性融合。”

问及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时,严超进行了具体的解读,“我把小小的纸船,用近距离的视角放大至英雄的形态,思考纸船的物理属性与社会维度隐喻,从理想的无动力性漂泊,到脆弱的生命时长的时间阶段性。近距离地仰视单体的棉花,从而研究棉花的人类学属性以及这个物种导致的乡村社区人群迁徙的时间轨迹。《一杯江山》系列作品同样取材于微距观察酒杯中的威士忌与冰块,研索杯中山水与自然山水的时空关系,深化时间与空间的叙事脚本与缩影。纸船、棉花、杯中的冰块,都是容易被忽略与漠视的物质存在,同时又是阶段性时间的典型代表。我每一个系列的架上作品都有相关的影像与装置作品的复合结构组成,十年如一日,用这几个系列性作品建构延续着见微知著的艺术方法论,在纷杂的时空场域固化时间的肖像,思辨趋势转化的澎湃与淡定。”

作品颜色呈现实际上是每一位艺术家独立色彩喜好的惯性结果,这个喜好既含了生理功能上的本能偏好,又涵盖了艺术家在纷杂色系中思考取舍的结果。对于大众非常关注的《一杯江山》系列,无论从颜色还是呈现方式方面,严超都有着成熟的艺术想法,“《一杯江山》系列里边的色彩体系,基本上是两个大的种类,一个是浅色素润的色系,另一个是颜色区隔相对有张力的拼色对冲。《一杯江山》系列是我延续以小见大的工作方法对东方山水美学的当代思辨,当下的艺术家与范宽、李成、黄公望等古人的认知体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隐秘差异在于时间。我们知道富春山不是永远在那里,我们也知道喜马拉雅以前也是海洋,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并非是亘古不变。时间性与阶段性是《一杯江山》系列生成的重要基础,杯中酒与冰,浓缩着精神层面与微观视觉上的大山大水,也诠释着变化即是永恒。作品中大面积的颜色区隔与对冲,同时也是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在精神空间中永恒的博弈。”

2

《酒狂 6》,150cmX180cm,布面油画 2020

艺术因孤独而生

在这个世界此消彼长的矛盾里,严超的作品注释时代的尴尬与真实。严超关注是否具有当代艺术中相对关键性的创作理念与观念,以及架上绘画的呈现与表现方式是否有新型的和自我的语言体系与维度,更重要的是情感逻辑与观点态度。严超认为,艺术家应该是一个感性的社会维度和体系的感知者,也是一个冷静与理性的观察者,更应该是人类文明的探险者。“我觉得艺术家应该具备理性而严谨的思维逻辑,即使用感性的表现方式,也要用艺术的内涵与属性记录每一个生存时代不同维度的客观与真实。”

严超是一个“有想法的艺术家”,在世界各种此消彼长的矛盾里,在社会各样冲撞交织的文化中,他孜孜不倦地在艺术领域寻求切入点,注释出我们生存在这个时代的尴尬与真实。“这个世界有很多很美妙的问题,很美好的问题,还有很多很痛感的问题,很悲哀的问题,艺术家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体,而且是敏锐度极高的个体,势必会对这些产生一定的触动。”严超如是说。

“作为艺术家,就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谈到自己的职业,严超描绘得云淡风轻。艺术家都是孤独的,严超也逃脱不了这个宿命。但其实,孤独者从来都不孤独,只不过他们的诠释方式不为世人所知,“因为你是在完成你想要的一个结果,它会形成一个很长的时间段个体工作的基本现实,所以这就可能是大家常说的那种艺术家式的孤独。”优秀的艺术都因孤独而生,严超说这种孤独,是他会主动选择的,“因为太过于的喧嚣和喧闹的东西,难以让你真正深入、沉静、澄澈地思考问题,孤独是必然的,而且是相对昂贵的。”

 

严超

被艺术评论界及相关媒体一致称作“70 后”艺术家的非典型性存在,他的作品夹杂着时代的氛围和自我赋予的艺术语境。严超从《纸船》系列、《棉花》 系列、《黄金定律》系列、《一杯江山》系列,再到最新思考《时间之骨》系列,以及他在非遗、设计、音乐、电影等领域的跨界经历与认知,严超将叙事置于自省的观照维度之中,微观视角寻踪精神力量,极具个人代表性艺术语言的生成,触碰时代与未来的感知。

 

正雨:穿越光影

一次内蒙“无人区”草原旅途,野兽飞鸟四周潜伏,听从本地土著建议为安全起见,扎营后夜晚必须值守。那晚画家正雨坐在篝火旁,真切听到狼的嘶鸣。他汗毛倒竖,警觉中抽完一颗烟,抬头忽看到星光、月光、云像突然冒出来一样,占据了他的全部视线。他马上在行李箱里取出画笔,开始在近乎黑暗中创作——“我不得不记录震撼的感觉,作品中有我对光最真挚的表达,往后的每幅作品都是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对光影最纯粹的展现。”

1

正雨

光影 · 初绽

才敏早慧、情思细腻、执拗倔强……所有艺术家天然共性特质,正雨样样俱全。幼年被送至国外读书, 少年斩获国际嘉奖,成年归国,对艺术仍坚持不懈,若以“少年天才”、“艺坛天选”形容,稍显浮夸,但确乎其意。

母亲是设计师的缘故,在他幼儿园时便对绘画有了初步的启蒙。正雨的外婆对其影响非常深刻在对他的教育中充满了浪漫与多元的元素,正因儿时所受到的教育熏陶,正雨对艺术拥有了本源的热爱和尊敬。自小学起,正雨便跟随身边的艺术家老师对绘画进行系统的学习,直到初中,为了能够在艺术上修得更深造诣,他远赴国外进修。

6

《乡影 夏暑》布面油画 40x60cm,2019

他的第一任老师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廖国山先生,他是徐悲鸿的弟子,后在意大利学习和成名,也是中国最先一批接触古典写实主义绘画风格的艺术家。版画艺术的特点是严谨的,一脉相承,因此正雨早期的绘画风格是非常写实的,为其后来光影捕捉夯实基础。

正雨在国外的学习,喜欢对新的事物进行尝试,他游学新加坡,学习东南亚的艺术,后又游学美国、德国、西班牙等。浸润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体系之下,他不仅习得国际化的艺术语言,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对东方艺术的思维表达。

正雨打破了油画与国画的边界,逐渐找到并形成自己的绘画语境。

5

《影系列 尘网》纸本综合材料 39x55cm

光影 · 捕捉

画家正雨秉承光影主题的脉络,从创作技法,到思考深度,他敏锐捕捉并找到表现通路,传递给普罗大众。艺术家日复一日不断尝试深度探索,终有成果。

从《光否》《山否》《一缕》到《乡田》 《山归来》《栌染》等系列作品,有很多画面,包括星云系列都是抽象且模糊的,在 798个展上打动了无数年轻观众,画家在创作时到底寄 托了怎样的情感与寓意呢?

他道:“抽象与模糊是人们对于非现在时的最常有的概念,其本质就是光影。人们对于曾经发生的记忆是模糊的,对于明天的未知也是模糊的,我想用作品捕捉那个抽象与具象的交界,让观者迅速进入独属于这个作品的宇宙, 进而穿越到‘自我’并发生显影。”

哲人叔本华曾说,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能让我们感到分外愉快。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看到了大自然普遍的真理和前后一致,但大自然遵循着与这一逻辑指导原则相类似的因果律,从原因到结果有着清楚可见的关联。

4

《影系列 归兮》纸本综合材料 39x55cm

景物中的美,哪怕最细微的变化,由景物的位置、 隐蔽、缩短或者加大了的距离,光线的分布线条和空气透视等所造成,通过其作用于人的眼睛而准确无误地显现出来。

当这光影投射到艺术家眼中,他结合个人心路历程重新梳理、解构和酝酿,在午后抑或深夜,回馈给这世界一幅幅或壮阔、或柔美、或振奋、或忧伤的艺术作品。

3

《光否?系列 5》布面综合材料 50x60cm,2019

光影 · 穿越

正雨认为爱是平凡生活的光影,而艺术与爱是不可分割的,爱是相互平等而自由的。“在每个人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其实都充满了快乐与幸福,在世俗间忙于奔波的人们往往被蒙蔽了双眼而不自知,但艺术家们常常会留意生活里的小惊喜与小细节,也正因如此,他们创造出艺术——这包罗万象的‘容器’。”

从东方到西方,从历史到现今,“印象派”大师作品是正雨形成自身绘画风格的启蒙老师。从伦布朗戏剧性的光影表达,莫奈对真实色彩的运用,到梵高对于星空的描绘,都给了正雨很多创作的灵感。

他说:“在我看来,自由也是一种光影,艺术家的创作历程是对自由最好的解读,在艺术的世界中,没有任何限制与束缚,或许艺术家会受到材料、周遭环境等物质层面的影响,但艺术给予他们心灵与内在的自由光影同等重要。”

去户外走进大自然写生,正雨依然无畏风吹日晒蚊虫叮咬,感受自然中每一天的光影变幻。如此原始而辛劳的创作方式,早被许多艺术从业者摈弃了。在旅行时拍一点儿素材,回到空调与暖风自由转换的画室,再对着照片描摹,多舒坦呀,不能否认,如此也可创作出美的、好的作品,然,体格单薄的正雨,毅然决然形只影单地跨将出去,去追寻自然之光,亦是追寻艺术之光。

他遵循最传统的创作模式,深入远离城市的山谷和森林。在夜晚中没有一丝光亮,所有的环境都是暗的,看不清远山的轮廓,看不到树木的样子,只能抬头仰望星空,星空微弱的光影从天上散落,带着宇宙的影像。

草原的疾风吹倒了画布,让将完成的作品粘上了枯草与飞虫。“我想这就是画作‘自我修复’必不可少的步骤。”对其而言,创造艺术作品实际上是在创造一个独立的光影宇宙。这一脚,他穿越光影,真正跨上带着独立思考与审美的、属于自己并将贯彻一生的艺术征途。

2

《影系列 jx 的礼物》布面油画 30x40cm,2020

中国拥有古老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沉淀,它让艺术家的眼界横向发展,而西方艺术及当代艺术作品让艺术家的审美纵向生长,正雨的独立宇宙是对星空、对光影的阐述和表达,也是对艺术的理解、经验与升华感悟,二者同等重要。

对他而言,每一抹光影、每一幅画作,都是一段终将消逝却又走向永恒的艺术旅程。

 

正雨

ID&A国际艺术家与设计师协会会员

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

经典美术馆签约艺术家

 

2013年 德国纽伦堡IENA联展

2014年 美国匹兹堡INPEX联展

2021年 当代艺术交流展群展

2021年 北京798举办个人画展《捕捉光影》策展人子水泽也

2022年 清华大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 太空潮流国际艺术展

2023年 “自然的抽象” 当代艺术展

 

许京甫:以微光照亮微光

著名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曾说,“艺术是真理的微光,给暗夜带来光亮”。艺术家许京甫深信,艺术以多元的形式和独特的魅力,以“微光”之暖,为人类播撒美好的种子。

1

许京甫:当代艺术家

艺术发乎于心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职业艺术家许京甫,是国内最活跃的IP艺术家,也是国内商业化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其创作的“熊猫滚滚”系列作品和IP,以人格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美好治愈的画面、风格收获了诸多拥趸,“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如同一座孤岛,我希望我的作品所表达的积极的正能量,能够吸引更多同频的人,用温暖和爱联结更多的人,将这份温暖和光亮传递下去,以微光照亮微光,这句话一直都是我朋友圈的签名。”许京甫本人温暖、善良,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担当,且对世界始终充满期冀与好奇,正如同其创作的IP形象。

在许京甫看来,艺术的灵感无处不在。亲情、友情、爱情那些触底人心、或平凡、或动人的瞬间都会出现在许京甫的艺术作品中。画面中一个个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也许就是身边或陌生、或熟悉的“你、我、TA”。“我希望通过我的创作让人们在疲累的工作或生活之余,找到自己的灵魂栖息地和归属感,希望带给人们一些温暖、勇气和力量,唤起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感动。”问及创作的灵感来源和题材选择,许京甫如是说。

6

《换个方式来爱你》布面油画140cmx120cm,2021年

许京甫认为,没有故事和情怀的艺术家是创作不出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艺术家是非常敏感的,会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汲取灵感,“无论是读书、看电影、上网、旅游,抑或在咖啡馆喝杯咖啡,坐会儿发会儿呆,我都会从中汲取灵感,让自己时刻保持敏感,敏锐观察。对于我来说,创作的灵感都是自己对生活、梦想、人性、友情、爱情的认真思考,看一次值得回味的电影就是经历一次人生,我将情绪、感受和体会通过熊猫滚滚的动物王国表达出来。”

5

《爱的天平》布面油画140cmx120cm,2021年

心若暖阳,向光而行

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所说:“只要人类内心有渴望,那‘微光’就不会灭去。”在许京甫看来,艺术正是能带来治愈能量的“微光”,“我一直认为,在浩瀚的宇宙中,每个人都是一粒尘埃,虽然微不足道,但不甘平庸,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出自己的光,也许这微光虽不能照亮天际,但足以照亮自己,温暖人心。”许京甫解释“微光”时,目光灼灼,眼中充满希望。许京甫以创造力、想象力和极强的共情力,通过画笔描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艺术创作是我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我在画布上发声、表达,绘画治愈了我,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渴望,我希望将这份治愈的力量通过熊猫滚滚传递给大家。”

许京甫通过绘画创作诉说着情绪的悲欢和对生活的感悟,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在纷杂尘世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共鸣与理解。许京甫以深入浅出、轻松易懂的拟人化手法,用纯粹、美好、治愈的画面描绘人间温暖与温情。“我的创作是画给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他们面临的压力其实很大,希望年轻人站在人生重要抉择的路口和交叉点,要能够学会真正的独立,勇于担当,敢于拼搏奋斗,不要躺平,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通过画笔下的“熊猫滚滚”系列创作探寻人们内心深处最纯净、最柔软的地方,以温情、爱与感恩,鼓舞前进的人们,唤醒尘世间纯真的童心、纯粹的共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熊猫滚滚”正是许京甫每一步的情绪写真和人生写照,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和多维视角呈现身边熟悉的人、事、物,构建充满爱、温暖和力量的艺术王国。许京甫的艺术创作充满童趣和童心,许京甫认为,“童心是每个人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他所缔造的艺术世界,有童真,有梦想,有希望,有力量。问及短期和长期的规划,许京甫面带笑意地分享,“我还会继续坚持我的创作之路,现在正在沟通一些IP的合作,接下来我希望制作以熊猫滚滚和它的动物伙伴为主题的动漫,希望拍成动画大电影。但我的最终人生理想是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对社会、生活和未来的温暖、美好的期望,并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力量。”

4

《天使行动》布面油画120cmx120cm,2018年

朝有光的方向去

许京甫的父母开明善良,坚信教育的力量,尊重许京甫的选择和爱好,“我的父亲母亲老实本分,不善言辞。我的父亲也喜欢画画,童年时期的我跟着父亲一起涂鸦。我的父母是我走上艺术道路的启蒙老师,他们保护了我年少时对绘画和艺术的纯真梦想。”他很多作品中关于亲情的温情时刻,记录的正是与家人一起的“平凡又闪光的时光”。热爱绘画的许京甫也从未让家人失望,认真努力,优秀幸运,不仅专业出色,文化课也不在话下,一直名列前茅,妥妥的学霸。

顺利考入中央美院并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后,许京甫没有直接走上艺术家这条路。先是进入国企,成为一名设计师。但对于艺术的向往和对绘画热爱的火苗从未熄灭,工作数年后,朝九晚五的职业道路进入瓶颈期,许京甫陷入情绪低谷,而绘画又再一次给予他希望,“微光”照亮了他,治愈了他。2014年,许京甫毅然辞掉了体制内的工作,潇洒地放弃了别人眼中的“铁饭碗”,追随心中热爱,握紧画笔,开始了职业艺术家的创作之路。这个抉择的过程并不简单,但许京甫很从容,很淡然,“突然就觉得很放松、很自由、很惬意。虽然前途未卜,但我知道这个选择,是我想要的。”许京甫平静地回忆那段时光,“我其实一直没有放弃过绘画,我随时会在随身的速写本上记录创作灵感,记录下不同场景的不同心境,创作的时候我会用定格的画面准确直观地表达当时的心境和情绪。”

问及为何会选择熊猫作为创作的“主角”,许京甫坦言,“当时也画了很多其他的题材,当时画熊猫没有太多深刻寓意,只是单纯喜欢,觉得它很可爱。圆滚滚的身形、憨厚的性格,天然佛系、呆萌乐天派,任谁都无法抵挡熊猫的超级治愈力。”但许京甫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有价值观的输出,是理性、严谨且有态度的,“我现在希望可以将熊猫提炼成一种积极、正能量的精神符号,给予它更深刻、更有力量的寓意。”许京甫画面中的熊猫从不孤单,一直有温情的陪伴。画面清澈明亮,名字暖心直接。许京甫一直坚持自己单纯纯粹的创作理念,希望通过画作把自己曾经获得的温暖传递下去,过滤掉现实世界的灰暗和消极,留下鼓舞人前行的希望与浪漫。

对许京甫来说,艺术创作是向内求的“修心之旅”。他一直坚守着对绘画的热爱,从一名小镇青年,一步步走到北京,并在这里开展他的职业艺术创作之路。许京甫坦言,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投入、专注的,甚至是孤独的,面对画布,通过色彩、笔触和线条表达着他的情感,诉说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过程又是美妙且十分解压的,“画布对我来说,如同一位善于聆听的挚友,我们之间通过绘画进行沟通,绘画的过程也是治愈的过程,投入其中,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烦恼可以瞬间化解和消散。”

7

《岁月如歌》布面油画130cmx120cm,2022年

别把自己走丢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所言,“真正的英雄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许京甫认为,“人生是一场未知之旅,在这个人生旅程中,有三样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丢失,那便是童真、善良和梦想。温暖善良的艺术表达,其实比批判更有力量。”

经历过体制内的稳定,也尝过互联网创业失败的挫折,许京甫更加坚定心中所选和所爱,通过冷静地分析与思考,他认识到自媒体时代,艺术需要走上创新的传播之路,“艺术不再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存在,审美霸凌的时代也已经成为过去时,艺术需要雅俗共赏,为大众服务,辨识度高、感染力强、表达直接、表现形式多元的艺术作品会更触动人心,也更具时效性和大范围的传播机会。”随着美育走进大众视野,许京甫认为艺术应该走进大众生活,带给人们力量和希望,引发思考。“我希望用最易于被人接受的形式,记录感受,描述希望,以单纯纯粹和简单直观的方式提醒现在的青年一代,一定要坚持心中所爱,别把自己走丢了。”

虽然现实残酷,世事无常,但许京甫和他创造的IP熊猫滚滚依旧选择“善良”,“熊猫滚滚是温暖、善良、勇敢的,但它的善良是有底线的,善良是一种选择,每个人选择善良的同时,要有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能力。没有底线的善良是懦弱。善良应当有底线、有锋芒。”许京甫理性地阐明对“善良”的理解,“熊猫虽然很萌很可爱,其实本质是熊,它们有利牙和尖爪,但它们选择与其他生物友好共处,它们吃素,但不代表它们没有战斗力。”许京甫勇敢且坚定地表达了他对“善良”的认知和态度。“虽然对人性有诸多思考,对现实世界有深入感触,但在画面呈现中,我会过滤掉消极的画面表现形式,依旧呈现出温暖的、鼓舞人心的画面,为大家鼓劲儿、打气。”

在熊猫滚滚的动物王国,无论滚滚化身什么角色,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或静待晚霞,或仰望星空,或插翅高飞,或观花看海,简单纯粹、温暖治愈是永恒的主题。“我的画作中有星空,有月亮,有大海,有天空,希望缔造充满希望和无限畅想的诗和远方,勾画一个人人内心向往的希望之地。面对复杂现实世界,首先不要辜负对自己的期待,即使外界纷杂,充满否定,也要第一时间给自己一朵小红花,给予自己肯定和力量,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我希望大家可以从我的作品中找到勇敢面对的勇气和坚持奋斗的希望和力量。”一直秉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理念的许京甫“希望大家可以像熊猫滚滚一样有满怀仰望星空的希望,又坚持脚踏实地的努力”。

2

种下希望的种子

拥抱温暖,心怀远方。许京甫回忆过往的艺术创作之路,心怀感恩,“我很幸运,我的原生家庭和良师益友一直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在我开始创作时就得到了很多朋友和行业内人士的认可和鼓励。”这些温暖和善意让当时刚刚学会通过绘画创作表达感受和情绪的许京甫,从探索阶段的懵懂与忐忑,走向成熟时期的坚定与从容。在艺术创作之路上,许京甫以美为介,携手有相同价值观的品牌和朋友,为爱前行。

“王茅·繁星计划”公益基金成立于2021年3月,由王茅品牌联合贵州省慈善总会共同发起。项目紧紧围绕“倡导公益慈善事业,关爱少年儿童成长,履行企业公民责任,助推社会和谐进步”的发展宗旨,以“乡村振兴、科技引领”为主要方向,履行王茅品牌的社会责任。

3

艺术家许京甫在小朋友们的围观中作画

2023年6月,许京甫受邀前往“王茅·繁星计划”公益基金资助的“善行贵州·启蒙小屋”幼儿园,参与由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王茅品牌联合贵州省慈善总会和时尚集团全媒体平台《时尚知道》共同发起的美育之行,帮助孩子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与孩子们共同创作美术作品。许京甫因艺术获得爱与力量,同样希望以“微光照亮微光”,并以实际行动为“熊猫滚滚”注入灵魂和情怀,关爱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许京甫跟随“王茅·繁星计划”公益基金走进贵州,跟当地的孩子们深入接触,走进孩子内心深处纯净柔软的净土,在乡村孩子们心里种下了对美好梦想、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非常有幸此次跟随王茅走进贵州,这次公益之行非常有意义,感受颇多。王茅为当地学校修缮校舍,为其提供硬件设施设备及园内环境的改造支持,让农村孩童拥有更明亮、舒适、温暖的成长乐园。真的付出了很多。”许京甫表达了参与此次公益美育之行的真实感受。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于美的追寻,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会改变。许京甫受邀参与此次公益活动,带领孩子们共同拿起画笔大胆构图,大胆挥洒,自信作画,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眼中的美好图景,以美动人,以情感人,以实践传承美育文化。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孩子们来说,此次公益美育活动打开了全新的发现美的窗口,不仅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美育启蒙课,培养了想象、审美、创造的能力,也将美育的种子扎根在了贵州秀水镇。

问及此次跟随“王茅·繁星计划”公益基金组织的贵州公益行,与当地孩子们互动的感受,许京甫真诚答道:“当地孩子们的眼神非常清澈,笑容非常灿烂干净,我深受感染。看到这些纯真的孩子,就看到了国家的希望。通过一支支彩色的画笔,一张张充满无限可能的白纸,为当地的孩子们打开想象力的大门,种下美好的种子,点亮梦想的微光。”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