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嫣
彻底专注 人戏合一
《繁花》之后,我有什么变化?最近总有人来问这个问题。其实被访问的人也是跟着问答的过程在思考的。“自我的变化”,我自己在生活中不太会主动进行这样的自我剖析。
起初我只是根据当下的直观反应,给了一个比较笼统的回答:有些东西对我来说,好像不太重要了。但究竟是什么不重要了,我也是在不断被问中渐渐清晰的。
唐嫣
第一次被问到时,刚刚参加了一场《繁花》的路演。那天我穿了件很简单的毛衣,没有打扮得特别隆重。这跟我原来的风格不一样,工作的时候,我们其实是习惯于为了活动盛装出席的。但后来我发现,那件简单却非常舒适的毛衣,在那一天给了我非常好的状态。所以那一次我就说,类似这种“必须要”怎么去穿衣服的事情,显得不是那么“必须”了。可能这件事很小,微不足道。但我知道是拆掉了一点小小的枷锁。
后来我不断发现有一些类似的转变,注意力确实和以前不同了。有人说我这是“逃出了形式的陷阱,更加接近于本质”。我不知道是否准确,定论交给外界。不过这些都是比较小的改变,很细微的。
唐嫣
这期间不断有新的剧本递过来,我的头脑里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声音一直在响:我想挑战好的角色,我想成为更好的演员。
作为演员,想演到好角色是最自然的渴望,过去我肯定也这样说过。但是我心里知道,同样一句话,分量已经不同了。我觉得这可能是比较大的改变。这取决于对“好角色”的定义。我发现自己的眼光已经不局限在“女一号”这种东西上了,也不那么关心是不是大制作。角色,角色,我现在关注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角色本身。
唐嫣
常规的、流程化的东西,对我来说已经太熟了,不新鲜了。让我兴奋的,是那些“丰富的、复杂的、生动的”角色。无所谓是不是主角,重要的是尽可能不重复,是对自我延展性的挖掘。哪怕只是戏份很少的角色,如果是我从没接触过的类型,如果人物特性对我来说很有挑战的话,我会很愿意尝试。
我知道我所尊重的很多演员,他们就是这样做的。“戏大于天”,非常纯净心无旁骛地聚焦在角色里,所有的注意力都用在角色身上,彻底专注,人戏合一。
我可能正在成为我所尊重的那样的演员,我正在走向他们的道路上。
唐嫣
高山仰止 见贤思齐
我觉得这种变化,是《繁花》拍摄的三年里,潜移默化的“近朱者赤”。
“繁花电影学院,我在这里遇到了高山。”这段时间我经常这么说。高山是谁?我可以说是在我们导演带领下的整个《繁花》剧组大家庭吗?
唐嫣
在这个行业里待了这么多年,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合作伙伴,不是没见过。但是像《繁花》这样,整个剧组所有人都是齐心协力的,这种凝聚力,是极少见的。不单是演员,每一个部门,全都是这样。
每个人都很辛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人想着早点收工,“哎行了吧,赶紧拍了吧过了吧”,没有一个人是那种状态。好像所有人都绷着一股劲儿,在为了艺术而创作。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做到更好。
唐嫣
比较神奇的是,没有人在刻意要求,大家都是自发的。有点像小时候争做文明班级,每个小朋友都高度自觉地去维护整个班级的荣誉那种感觉。我每天就觉得:哇塞!特别感动。
而且这种“革命友情”延续到了戏外。再遇见,再合作,我们都知道彼此的标准是什么。一个眼神就知道,那种彼此配合的高度默契,带来的质量、效率,太难得了。
唐嫣
范志毅老师在戏里面对我有句台词:“小汪,出去以后不要给我丢人。”重点并不在于“丢人”,而是“不要给我”背后的那种“我们是一体的、是自己人”的感觉。我们都是从这儿出去的,肩上会有使命感,那种信念,是“繁花电影学院”的力量。大家都说校园里的友谊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剧组之间就是这样的情感,没想到人生这个阶段还能再体验一把,太幸福了。
我后来就想,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有一个原因在于,《繁花》剧组的每一个岗位上,都集中了各自领域里非常优秀且非常努力的人,大家平时都是以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这样的一群人聚到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激发,场面真的很壮观。还有一个原因,很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导演。
唐嫣
王家卫导演,其实他不会要求任何人一定要怎么样,可是我们每个人好像都有个非常一致的隐形的目标,或者说创作的精神,被牵引着,全身心投入在里面。
为什么?人格魅力。因为导演自己就是那样一个人。他如此的一丝不苟,如此的不将就、如此的认真、如此的对艺术极致追求着。其实他比我们谁都累。比如说,我们奋战在第一线的演员、摄影、灯光、美术等等收工以后,他还要和幕后的创作团队开会,赶在我们第二天开拍前把需要的调整准备好。
唐嫣
现场的演职人员和幕后的工作人员的生物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凌晨四五点收工,幕后可能九点十点上班,会议结束,我们这边又要开工了。而王家卫导演永远是第一时间来到工作现场的,永远与我们在一起。那他中间能睡几个小时啊?你会觉得,比我优秀的人,比我更努力?
而且大家都知道,王家卫导演拍戏,是在一种不设限的环境里创作,且时刻都在创作状态中。那么高的工作强度下,仍保持着最佳工作状态,很儒雅,我从来没见过他发脾气的样子。别管什么状况,他讲话永远非常有涵养、很柔和,内核很稳,稳扎稳打,从不急性子。
唐嫣
无数个我们迷茫的、惶恐的、不知所措的时刻,都是在他的这种人格魅力之下“翻山越岭”,这是榜样的力量。导演像个定海神针一样,现场只要他高大的身影出现了,我们心就安了,那是一道光!他就像个大家长,领着我们向前跑,把我们都凝聚在一起。我在我们导演身上,学到了毕生受用的东西。
唐嫣
动作越小 杂念越少
汪小姐,是我非常喜欢的人物形象。如果她是我生活里的遇见,我会很愿意跟她成为朋友。其实我们两个在很多地方是相似的。我也是那种如果决定了要做什么事,就会义无反顾、全力以赴,不喜欢做什么解释的人。汪小姐去了趟深圳回来,发现之前认识的人有很大变化,这说明那段时间他们是没什么互动的,她专注在自己的事业上了,她也在专注地做好一件事。
《繁花》拍摄的三年,也是我“不太有声音”的三年。外界对我的猜测和评判,我都知道。没想过出来解释什么。我知道我挺忙、挺充实的,而且忙的是我很喜欢很享受的事情,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就够了。
唐嫣
我们有时候急于解释,怕被误解,想让外界对自己多一些理解,追求那种被接纳被认同的安全感。仔细想想,这些,真有那么重要吗?总的来说,我现在的注意力就是在不断精简,不断不断地消解掉偏离主要任务的影响因素。这可能也是我对表演从喜欢到热爱的过渡。
有人问我,假如《繁花》没“响”,没有像现在这样大受欢迎,或者三年不够,还要再来三年,我又如何自处?说实话,没想过。但再来三年,我仍会这样坚定。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拍好它。没有想过我投入了多少成本,需要得到多少回报,万一不成怎么办之类的。
观众都是有辨别好坏的能力的,你遇到了一个好故事好团队,你发现参与其中的每一天都在吸收好的养分。你发现你在一个世外桃源里,你的一切状态都在变得更好。这样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已经是非常珍贵的收获了。所以我只想专注地待在这件事儿里,这件事儿就是这件事儿,不考虑其他。
唐嫣
这就是我的习惯,认真选择,然后捍卫选择。而捍卫选择,最近的道路,就是沉浸其中,全力以赴。假设性问题,咱不考虑。起心动念都是偏离,偏离你的主要路径。一旦你带上旁观的视角,可能就会有杂念,心态不好,结果就受影响。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意结果,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关注结果。我不在意结果,但潜意识里,我的注意力都专注在投入其中、高效奋斗,结果应该不会太差。
唐嫣
按自己的节奏奔跑
其实我在2018年的时候,就有过一次大半年的停歇。觉得很累,迷茫,瓶颈。好像在自我重复,也看不到该前行的方向,不知道怎么突围。索性就彻底停下了,什么工作也不接。
练琴、插花、画画、学滑板、学语言等等,度过了八个月。就是享受生活,自我充电,做了很多曾经没有时间去做的事。算是我的“间隔年”吧。好像就是那之后,开始有人问我“你恐惧吗”?怕不怕这个那个的,怕不怕后辈超越啊什么的。我觉得没有啊,为什么问我这个,压根儿不在我的思考范围内。过去的三年,更是不断在被问。我是真的不怕,或者更确切地说,我是真的没有想过这些。
唐嫣
我明白未雨绸缪是一种有远见的品质,可是有些东西,并不会因为我们反复思考而改变啊。那样的问题,皱着眉头盯着看,没事儿拿出来琢磨,不是自己吓自己吗?反而浪费时间,平添烦恼。不如试试离远一点,放下恐惧。我不凝视深渊,深渊就没有机会吞噬我。
《繁花》之后,会是一个清零、再起航的过程。下一个角色是什么,我不知道。面对表演这件事,越深入,我就越敬畏。我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在我的能力范围内,百分百地冲,不留遗憾。至于之后会是什么样的节奏,我没有进行刻意的设定。
唐嫣
全年无休的连轴转我试过了,彻底停歇我试过了,漫长的时间段内把自己“封印”在一个角色里我也试过了。下一步,也许我会一下子遇到很多感兴趣的角色,进入一个密集输出期,也许很久都碰不到一个。节奏不重要,能够创造出一点好东西来,更值得关注。以这一点为前提,我愿意更加诚实地面对内心,以自己的节奏奔跑。
这一趟《繁花》之旅,我遇到了一群非常极致的人,这也激发了我的“上进基因”。想起小时候小时候第一次拿了全班唯一的一百分的那种不可思议:“哇,原来我可以”!然后就会要求自己做到更好,向上走,按自己的节奏奔跑。谢谢《繁花》,谢谢这一程。江湖再见,未来可期。
摄影:张家诚 / 策划:葛海晨 / 采访、撰文:月季 / 化妆:春楠 / 发型:唐甜 / 编辑:Timmy / 造型:刁季涵 / 统筹:陈柳凝 / 制片:顾家辉 / 美术:柴淑洁 / 后期:安炎 / 造型统筹:Kico,Novi / 编辑助理:邹宇兰 / 摄影助理:沈佳斌,吴忧,廖子宁 / 制片助理:黄金金,赵昊轩 / 美术助理:李欣晔 / 造型助理:QQ,Euge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