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亮点 > 时尚芭莎

安雨:在声音中寻根

2025-11-07 来源:GreenBazaar
在安雨心中,天津是一座“长期主义”的城市,不会因时代的骤变而失掉自己的呼吸节奏。每次归来,这里总能接住他。

16

安雨

今天的#壮游BAZAARGrandTour 专题,Green BAZAAR和音乐人安雨回到了他的家乡——天津,沿着海河壮游!

安雨顶着一头浅金色短发,举着录音杆,沿着一段废弃的铁轨缓缓前行,偶尔停下,侧耳聆听。枝叶摩擦的细声、人群遛弯的脚步声、海河的流水声……都被他一一收进设备里。这是一次回乡寻根的壮游之旅——从海河边到立交桥下,从老公园的长椅到煎饼摊的大铁盘,一路上的喧闹与静谧、脚步与水声,被他细致捕捉,像是在给记忆做一场隐秘的批注。

安雨的鼓手之路以天津为锚点,一路向外。幼时师从李红育敲出第一组节奏,之后驶向更辽阔的海面——先是南下上海音乐学院求学,继而远赴荷兰,与世界音乐接轨,又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舞台上巡回演出。

旅程的地图不断扩张,但与鼓的缘分始终扎根于天津。南翠屏公园的教室里,回荡着他年少时反复敲击的节奏;而天津人松弛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早已渗进他的性格底色,成了无论走到哪儿都带不走的部分。

在安雨心中,天津是一座“长期主义”的城市,不会因时代的骤变而失掉自己的呼吸节奏。每次归来,这里总能接住他。回家看父母的那天夜里,他在家门口下车,顺手买了一个炸鸡排,边走边吃——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氛围。街道霓虹在潮湿的夜色里闪烁,小区的光景一如往常,让人恍惚间分不清身在此刻,还是多年前的某个夜晚。

11

安雨

容的天津:大饼卷一切

回到天津的第一天,安雨就想用一顿地道的早餐开启。

袋口还冒着热气,塑料袋被一一打开,桌上摆满了老豆腐、菱角汤、煎饼果子、大饼油条、锅巴菜、卷圈,这些是安雨上学时梦想的“至尊标配”。

安雨像主持一场早餐发布会一样,热情地向工作人员介绍“天津早点的保姆级吃法教程”。——“卷圈有点像春卷,外皮是酥的,里面有豆芽菜、腐乳、韭菜花。”他说,“锅巴菜其实是勾了很浓芡的一种汤,不过它的材质和煎饼果子差不多。”

他边说边咬一口烧饼夹牛肉——既有碳水,也有蛋白质,再配一碗锅巴菜,这是他最爱的组合。

只吃过甜豆腐脑的工作人员,第一次尝试了咸豆腐脑;有人第一次吃到天津本地的煎饼,安雨顺势教了诀窍:“如果想吃到风味,就把它反过来,先从底下咬,因为酱会在下面堆积得比较多。”

“怎么样?”过了一会儿,安雨询问同事们的“吃后感”。

一位工作人员笑着感叹:“太猛了,我吃了两口就顶住了,很有可能吃完会晕碳。”

“天津的早餐就是碳水配碳水。”安雨用纯正的天津话传授搭配规则,“得是一个干的配一个稀的,这样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更好吃。”

“搭配有什么讲究吗?”有人好奇。

“没什么讲究,大饼卷一切。”安雨答得很干脆,随即笑着补充了一句,“很包容的,天津很包容,什么都能卷。”

12

安雨

天津的饮食文化,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符号,几百年前,漕运的船只在海河码头排成长龙,南来的米粮、北上的面粉在这里交汇。宫廷流传下来的细点、码头工人爱吃的杂烩,都被这座城市的胃接纳下来,混合成如今包容又丰盛的天津味道。那些古老的香气和叫卖声,仿佛穿过一条时光的长廊,依然在今天的大街小巷保留下来。

接近傍晚时,安雨走进天津一条特色美食街,人群熙熙攘攘,摊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买炸串优惠啦……矿泉水……大饼卷一切!”

煎饼果子摊前排着长龙,师傅手上灵巧地翻动锅铲。铁板上的鸡蛋起泡,香气伴着蒸汽钻进鼻腔,锅铲撞击铁板的清脆声、鸡蛋落下的“滋啦”声,和远处小贩的叫卖声交织成一首热闹的“市民交响曲”。

安雨脖子上挂着耳机,顺手将录音杆探向煎饼摊旁一一捕捉这些声音。耳机里,它们像节拍,与吆喝声混合在一起,在他看来,这就是天津的“烟火气”,是天津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旋律。如果运用得当,街头无人注意的白噪音,也能成为音乐的节奏与灵感。

在他的记忆里,天津还有无休止的地铁施工声、马路上打桩机的轰鸣........这些声音就像一首还没谱完的曲子,能带他回到音乐最初的地方。

安雨正嚼着煎饼果子时,煎饼摊的老板娘突然递来一个绿色小玩偶:“欢迎你回到家乡。”她热情地说。安雨愣了一下,小心接过玩偶,笑着说了声“谢谢”,然后把它挂在身上。这份意外的礼物,让归乡的壮游多了一丝温柔的注脚。

17

安雨

音乐的起点

踩着布满碎石的通道,安雨走到滨西立交桥附近一条废弃的铁路。两侧的树木层层叠叠,从浅绿到深绿铺满视线,蝉鸣与鸟叫在空中织成一张声网,石缝间冒出顽强的翠绿叶子。这条铁路,他从小就熟。小时候去练鼓,他都要从家出发,穿过铁路和高架桥,跨过一条河,再翻过一个小山坡。那时的他脚步轻快,心里惦记的却是中午吃什么、晚上练完鼓还能犒劳自己什么。

大约十几分钟的路程,就能到南翠屏公园,那里有安雨少年时练鼓的教室——四五个小房间,每间六到八平米,屋里放着一套鼓,左边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堆着鼓槌和谱子。李红育老师留着长发,气质儒雅,讲解节奏像写代码:先拆成0和1,再组合成句,最后变成流畅的乐段。

安雨8岁左右开始练鼓,假期时保持着自律的习惯。每天早上九点半到鼓房,一直练到中午,休息片刻,再练到晚上。夏天炎热,他会带两套衣服,常常练得全身湿透。偶尔他还会带一套泳衣,练完鼓直接去游泳,然后回到鼓房继续。

备赛期时,他最长连续练过14个小时,当时父母外出吃饭时交谈甚欢,忘了接孩子,等想起来时,已是凌晨两点,安雨和几个师兄弟各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埋头练鼓,鼓声在空荡的公园回荡。

15

安雨

疲倦当然有过,他也会羡慕别的孩子能出去疯玩,但每次走出教室,公园的绿荫、玩陀螺的大爷、跳舞的大妈、孩子的笑声混着蝉鸣,总能让他暂时忘记枯燥。多年后再回南翠屏,旋转木马、售票亭、桥上的人影,几乎和记忆里一模一样。天空的两条白色飞机云在高处交叉成X,像是时间在空中留下的记号。他站在原地,仿佛看见那个赶去练鼓的少年,忍不住对他说:“该干嘛,该干嘛。”言下之意,按自己的节奏,去做该做的事。

音乐的种子,其实更早就埋在家里。安雨的爷爷年轻时是文艺兵,会拉京胡;父亲是音响发烧友,三四岁的安雨常被抱在沙发上,看演唱会录像带,耳朵里灌满节奏与旋律。上初三时,他面临分岔路的选择:是放下鼓冲刺中考,还是继续走音乐之路?他认真算过一笔账——如果将来只是上班族,下班去livehouse看演出,一个月可能花三千块。“那不如站上舞台,既是爱好,也是工作。”父母全力支持,他进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随后一路南下到上海,再远赴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在不同文化的音乐现场中游历。

“虽然每个地域孕育出来的音乐氛围和场景都不同,表达方式各异,但我发现,最终殊途同归的一个点是——我是谁?我的声音是什么?”安雨说。现在,他的答案是:保持学习、不断倾听、敞开去接收任何东西。

从依谱练习到乐队合作,再到独立表达,安雨对鼓的理解也在不断生长,回望这段历程,他把鼓的源头追溯到历史深处——从战场的战鼓到祭祀丰收的鼓乐,鼓声一直与人类情感紧密相连。“为什么叫鼓舞人心,因为鼓这种乐器确实能带来强烈的共鸣。”他解释道。

13

安雨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

录音杆跟着安雨一路来到海河边。

五颜六色的泳帽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扑通”一声接连入水,白浪在海河水面绽开。几个天津大爷依次纵身跃入河中,胳膊奋力拨水,蝶泳、自由泳轮番上阵。正午烈日高悬,一位大爷干脆平躺在水面,顺着水势漂着,嘴里用纯正的天津话感叹:“真凉快啊!”“海河,我来了!”远处,游船缓缓驶过,汽笛声低沉地回荡在河面上。

安雨蹲在岸边收音,一位大爷就在他旁边做俯卧撑热身,起伏之间双手在空中击掌,看着大爷的精神头和强健的身体素质,安雨和周围人一边惊叹一边鼓起掌来。安雨第一次知道“跳水大爷”,是从社交媒体的视频上;这次重返天津,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和大爷们打交道,“大爷真的特别好玩儿,很松弛、很热情。”

这种热情让他想起儿时的夏天。那时,小区院子里或是家附近的公园,总能看到类似的场景:爷爷奶奶、父母长辈拎着小板凳,在树荫下边聊天边扇扇子,孩子们在一旁玩各种流行的游戏。夏天的晚风、街角的笑声、板凳敲在地面的声响,成了安雨记忆里“松弛”的底色。

回到天津,这种氛围总能让他迅速放松下来。街头漫无目的地溜达,没有要紧的事,没有必须完成的工作,也没有焦虑的理由。若用节拍来比,他说天津是“4/4拍”——稳定、轻快,又接地气。他还记得《杨光的快乐生活》里那句台词:“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如今依旧是天津人生活态度的缩影。

他的人生规划里,总有松与紧的交替——有拼命的时候,也有需要吸收、感受的阶段。现在,他正处在后者,努力打开自己,去看人、看事、听各种声音,并把这些体验化为创作:做专辑、跑宣发、参加活动,让更多人听到他的音乐。但无论身处哪座城市,他都坚持自己掌握节奏——“在天津也能拼命工作,在上海也能慢下来。”

14

安雨

当然,外地的日子并不总是轻松。安雨恐飞,去外地演出坐飞机时必须戴上耳机听音乐才能缓住情绪;他还有失眠的困扰,这或许与演出的生活节奏有关——下午开始忙碌,晚饭常常错过,演出结束已是深夜,收工吃消夜,回到家躺下往往凌晨三点。肠胃还在消化,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同时亢奋,越担心睡不够,越难入睡。有一次,他就睁着眼听着自己的心跳声直到天亮:“副交感神经又叫植物神经,跟树一样,我这棵树可能长得有点歪了。”安雨分析道。

上高中时,他会听郭德纲的相声入睡。一段相声二三十分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他在喜马拉雅播放最多的歌单一度是《郭德纲相声精选集》。在他眼里,相声几乎是天津的旋律符号。郭德纲每年回津的答谢演出,“票比周杰伦还难抢”。

除了相声,安雨也听疗愈系音乐助眠,他曾在采访时推荐过英国钢琴家Max Richter的专辑《Sleep》,他说自己由衷感激音乐大师们,让他能睡个好觉,也因此萌生了创作疗愈音乐的想法,“既然自己有这个需求,也想着为听众做些什么。”

2022年世界睡眠日,他发布了一首助眠曲,融合了心跳声、上海连绵的雨声和鼓点,并在配文里写道:“希望你不受失眠困扰,希望你能睡个好觉。”

很快,他收到了听众的留言:“谢谢,我睡了个好觉。”

那一刻,他觉得心满意足。

“做音乐,一方面是自我表达,另一方面是寻找共鸣。不管是温暖、悲伤还是迷幻,我希望听众能在我的音乐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想象空间。”谈到个人音乐与时代的关系,安雨坦诚地说,他没把自己放在那么大的场景中,“如果我的音乐能让哪怕一个人感受到了些什么,比如听着我的歌睡了个好觉,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拍摄接近尾声,夕阳缓缓落向海河,安雨拿着相机,走到天津之眼。暮色渐浓,巨大的白色钢结构在霞光中轮廓分明,摩天轮缓慢转动,车厢像悬挂的笼,红光一点点亮起,如同城市缓慢呼吸的节奏。他透过取景器凝望着那一圈圈转动的光——有孩子贴着玻璃笑,有情侣交换眼神,也有独自坐着的人静静看着脚下的灯火。

快门按下。

 

 

总策划:徐宁 / 策划、编辑:谢如颖 / 造型:刘鹏飞 / 平面摄影:姜宇航  / 撰文:王焕熔 / 妆发:文静 / 制片:毛晓纯 / 编辑助理:张欣竹 桑雨 / 造型助理:小漾 三岛 / 摄影助理:张祥峰 思潍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