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厨房常有母亲的身影,而餐厅后厨却似乎是男人的“江湖”。虽然女性职业厨师是这片天地的“少数派”,却以柔韧与智慧创造着更多可能。
食材在手中变幻,恰似生命层层展开:选择、尝试、等待,平凡化作惊奇,终成属于自己的姿态。她们是美味的缔造者,更是人生的书写者。灶台前的一方天地,从不是边界,而是无限创作的“理想国”。
纤手执味,亦可一饭封神!“宴究生”屈雨瑜与“化学系靓厨”郑紫欣——当我们走进两位女性主厨的世界,也看到她们在烟火升腾处,铺陈出一片辽阔的天地。

屈雨瑜 & 郑紫欣
亦苦亦甜 厨房是不被定义的“江湖”
在成为“主厨”的路上,“爱吃”,是屈雨瑜和郑紫欣共同的启蒙。
美食充满了幸福的记忆。屈雨瑜和郑紫欣,两个“从小爱吃”的女生,在步入美食世界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非典型之路”——一个在家人的支持下16岁便踏入烹饪学校,决心“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不断做下去”;另一个则是化学系高才生,却因妈妈每天的三菜一汤生长出对美食的热爱,毅然在大学毕业后从理工科转向后厨。
然而,当她们的梦想刚刚启航,才发现这片天地还固守着传统的藩篱。直到今天,郑紫欣仍记得大学毕业决定转行做厨师时,大学导师对她的温暖提醒与鼓励:“厨房是男人的天下,女性很难立足。但如果你喜欢,就要努力去做;因为不去尝试,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
现实远比想象还要冰冷。
十年前,厨房素来被视为“男人的江湖”,这里似乎有一条潜规则:只有甜品房或冷菜间才有女性的容身之地。
但在轻视与不公之中,总有一些女性选择知难而进。

屈雨瑜
屈雨瑜最初经历的,是三年漫长的冷房生涯。每天早8点起,在冷菜间工作8小时,但为了争取一个在热厨学习的机会,她主动选择每天下午5点下班后去热厨帮忙,直到次日凌晨。厨师长承诺“学会就调岗到热厨”,却在屈雨瑜掌握所有技能且热厨岗位有了空缺时,新招来了一位男性厨师,原因是“女性还是应该待在冷厨”。面对不公与偏见,屈雨瑜依旧自我磨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待就是三年。
更刺痛的是之后在深圳某五星酒店的遭遇,因女性身份,屈雨瑜的简历被热菜厨师长转给冷厨,冷厨又因为她“短发造型不符合传统女性形象”而再次转给热厨。几经辗转和游说,她最后终于争取到了在热厨工作的机会,虽然月薪从之前在连锁餐饮的7000元骤降至2000元,但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她无比珍惜。
可没想到的是,入职首日,质疑声当场扑面而来:“编制这么紧,怎么还招了个女的?”“什么都搬不动,还干不了重活!”“来‘姨妈’还要请假,真是个累赘!”......
屈雨瑜开始了一场无声的抗争。在早餐岗位上精进学习,一人完成两人的工作;不吝付出,下班后自愿支援午餐和晚餐团队,协助完成每餐300人份的自助餐;“像海绵一样学习各种知识”,学习用中餐锅、煲汤锅,学习各种技术和菜式,一步步证明女性不仅能胜任,更能实现卓越,甚至能独立带领团队完成数百人的外宴。她扭转了冰冷的偏见,更用实力创造惊艳,赢得了尊重。

郑紫欣
郑紫欣则展现出另一种坚韧。初入牛排馆工作时,她是整个后厨唯一的女性。“刚进去的一瞬间,他们很开心。但一旦开始工作,就被漠视,觉得‘小妹妹,不该出现在这里’‘女生该去做甜品’。”
但郑紫欣建立了一套安静的哲学。她充耳不闻打压之辞,只是“低头默默做,低头默默给师傅骂”,认真听、认真学,直到食客好评如潮,并最终开出自己的餐厅。当年骂她的师傅,后来发来消息:“最近好吗?现在你是老板啦,要注意身体。”这一刻,事实为她正名。
如今,她们从不刻意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对于性别也有了更通透的看法。正如屈雨瑜所说:“我们不会把女性厨师定义为弱势群体。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凭实力说话。你能做的我也能做,而且可以用事实证明,我还能比你做得更好。”

屈雨瑜 & 郑紫欣
力与美 创造无分性别的舞白
谈及女性厨师的优势,生性开朗的郑紫欣笑着脱口而出:“首先,女生厨师一定更卫生啊!”这看似一句玩笑,却道出了女性对细节与秩序的天生敏感。在两人看来,厨房中的力量从不来自蛮力,而在于对食材与风味的敏锐感知、对情感的深刻洞察、沟通的智慧与美的直觉——她们以纤手执味,展现出决断与创造力,以智慧与坚韧诠释着厨房中的另一种强大。
在腾讯视频前段时间播出的综艺《一饭封神》赛场上,她们将这种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节目中,屈雨瑜一次次展现出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并享受着把简单食材分解、重组,再转化为惊喜的过程——团队赛发现少了鱼肉短缺,她未露慌乱,快速切配、烹制、摆盘,补齐缺口;盲盒挑战中,抽到自己刚刚使用过的“春卷”,她迅速变换思路,将春卷切丝后包裹馅料油炸,改变食材形态,制作出蜂巢薯角千丝酥;决赛的车轮战中,她在极限条件下将鸡蛋变换出不同形态,鸡蛋面、编织包番茄炒蛋,甚至在没有液氮的情况下速制冰淇淋,连谢霆锋都忍不住惊叹:“为什么总是在最紧张的情况下做出最'离谱’的东西?”“这个人难道感受不到压力的吗?”
郑紫欣也诠释着同样的力量。当队友因烹饪方式争执,她安静专注,成为团队的稳定剂——观察分工、把控节奏,以不喧哗的智慧推动菜品完美交付。她还将常年的积累灌注在菜品上,“玫瑰露鹅肝肠惠灵顿牛柳”和“方星墨鱼芦笋卷”完美诠释了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如同艺术品般,令评委赞不绝口。
她们的从容,皆来自千锤百炼。多年外宴经验,让屈雨瑜早已习惯突发状况:人数临时增加、空降来的客人有忌口、偏远地区缺食材……需求变化就即兴创作,缺少食材就找农民伯伯现买,永远第一时间积极寻找对策。而在香港开店的郑紫欣2019年后的时间里,当不断面临来自不可抗力的挑战,她从未想过放弃,而是告诉自己:“你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

屈雨瑜 & 郑紫欣
在稳定与坚韧之上,女性厨师更擅长将细腻的情感洞察转化为美学表达。屈雨瑜一直相信,美好的食物能唤醒人的全部感官,厨师不仅在创造美,还在传递温度。“我觉得,每道菜品,都是一个世界。”
一道菜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菜色和味道,还有器皿、摆盘、环境、花艺,以及厨师的一个笑容和精神面貌,甚至声音的配合。”她常为客人制造惊喜,在蜂蜜甜品旁隐藏音箱播放蜂鸣,或是为葱烧海参搭配浪涛音效,旁边放置海草或虾酱,让人闻到大海的咸腥之味。让食客从味觉、听觉、视觉、嗅觉全然沉浸其中。
尽管在《一饭封神》节目中以“小厨”身份登场,但现实中的二人皆是独当一面的管理者。她们将“身先士卒”与“沟通协作”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女性领导力。
在屈雨瑜看来,主厨的权威源于专业与尊重。“身先士卒不是独断专行,而是自己先做到,再带别人做到。”她亲自研发菜品、设计菜单、制定流程与标准,带领4位男性共同打造了一支能完成数百人外宴的核心团队。“大家有各自擅长的板块,每个人都是全能的六边形战士,我们一起打仗、一起创新。”郑紫欣更是将成长经验融入日常管理,以清晰的原则与同理心管理团队,预判冲突、传授技艺,既明确标准,也包容个性。
在厨房这一方天地中,她们以巧破力,用理解代替对抗,用共创回答质疑。
她们将灶台化为无分性别的舞台,让每一口滋味都成为融合与创新的见证。

郑紫欣
平衡与留白 高压之下更要看世界
在《一饭封神》中,密集的拍摄、充满未知的赛制,对屈雨瑜和郑紫欣而言,不过是日常高压工作的浓缩写照。屈雨瑜说:“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道理,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是在磨练你,然后把你推向更好的远方。”
与屈雨瑜这番话不谋而合的,是郑紫欣所历经的长期主义式淬炼。每周有6天在后厨工作,周一是唯一的休息日,却还要处理采购、财税、人事、客服等事务。她的手机里有四千多个联系人,很大一部分是食客,她要亲自响应预订需求。“每天一睁眼,就是不同的人来找我。”这样的状态,她坚持了六年多。
但她从不抱怨。“开餐厅很辛苦,但没有工作不辛苦,而且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梦想是轻松的呢?只要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就自然会找到对的方法,一直走下去。”
她拥有不只是一般厨师的经验,还有感情与理性、理工科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术。化学系培养出她缜密的思维模式:“每个环节都可以拆解——蛋白打发、酱汁乳化,理解起来更容易。”但她同样警惕某种“危险”;“学理工科的人总追求'真理和'最好’,这反而会限制接受其他可能性,因为在美食的世界没有'唯一’。”

屈雨瑜
在高压环境中持续前行,支撑她们的是食客的认可与共鸣。但她们并非工作的机器,反而更懂得为生活留白,在烟火之外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在屈雨瑜心中,团队成员不只是工作伙伴,更如同家人。“我们一起逛菜市场、溯源食材,打卡农家菜或高级餐厅,一起去书店或图书馆看美食书籍,也一起唱K、按摩。工作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是彼此最好的陪伴。”
郑紫欣也始终保持着对食材的敬畏和对世界的好奇。“在精致的摆盘之前,要先做出真正好吃的味道。做fine dining,反而要从最基础开始。理解传统、用好食材才是根本。”于是她探寻法餐根脉,融中式技法于创意。“因为我是中国人,也想在传统中讲出自己的故事。”

屈雨瑜 & 郑紫欣
味与道 美食观照见世界观
对她们来说,烹饪远不只是技术——它是一种语言,一种世界观,是她们照见世界并与之对话的方式。
郑紫欣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一个厨师的世界可以很大。“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我之前一直做法国菜,但现在很想学中餐、东南亚菜、日本菜……美食的世界应该是全球化的,不该把自己局限在某个领域。”
“美食之所以有趣,不只是技术——你还能在其中看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人的生活。
他们住在哪里?天气炎热还是寒冷?靠山还是靠海?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吃的东西。”在《一饭封神》的比赛之后,她也更希望用自己的视角传播美食文化。“美食的世界很大,未来希望可以做一些节目,为大家介绍不同地区的美食,用厨师的视角去理解,再用美食家的眼光去表达,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也可以让我自己的路走得更远。
而在获得《一饭封神》冠军之后,屈雨瑜的心境依旧清醒而淡然。“比赛只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片段。最让我感恩的是结识了全国那么多优秀的厨师,能和前辈们交流互动,真的非常荣幸,也特别开心。”
她继续说道:“就像作家用文字表达,画家用画笔和色彩表达,对我们厨师而言,菜品就是最好的表达。味道是记忆的载体,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所以我希望,大家不仅能在我的菜里读懂我的故事,也能尝出属于自己的回忆与感动。”
“烹饪是我最爱的事,也是要一直学下去的课题。它早已和我的生活融为一体。所以我会一直保持初心,继续向前走——多学习,多向老师傅们请教。美食的世界多么宽广,光中餐的八大菜系就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对我而言,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前路漫长,她们依旧在续写女性厨师的故事,传递更加丰富多元的风味。味从何处来?
从手中来,从心中来,更从无数女性厨师坚持所爱的每一天中来。她们用心灵和双手书写宣言,传递共融的邀约——也许有一天,女性厨师将不再是后厨中的“少数派”,也将有越来越多人走进她们构建的宽广世界。
摄影:勾通 / 策划:Jing / 编辑:Ding / 采访、文字:郭蓉 / 形象:小裴 / 形象协助:Jacob / 化妆、发型:核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