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姜思达 | 我在北京,还会有很多可能

2018-03-01 来源:时尚COSMO
很多人认为,90 后的姜思达是借助北京的《奇葩说》 平台让人认知的,但对他来说,北京,是他求学开眼界的应许之地,感受成长和呈现性情的舞台,《透明人》式表达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起点:这里毫不松懈,却纷然有趣。雾霾和拥挤的交通不用抱怨,因为看得到它可以抵御一切抱怨的优点,被北京打开后,姜思达变成了一枚创业者,他自己也没想到。“北京让我知道人还有这么多活法,不过,我更在乎我在北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姜思达

人物档案:

姜思达

微信公众号“思达帕特”主理人,在2014 年参加《奇葩说》 获得大众关注后,2017 年6 月作为出品人推出首档短视频采访节目《透明人》,引起了广泛讨论。《透明人》每期选取当下热点话题,姜思达对话话题相关的中心人物,打破原有的圈层认知,带着对他人的好奇心,深挖话题背后的故事,重新审视和认识这个世界。

5

姜思达

北京不是一种选择

是一种活法

“不是有个段子吗,无论一个人在北京叫Elizabeth,Alice还是什么,春节回到家乡,就一秒钟回到了翠花……”姜思达调侃着,他身为齐齐哈尔人,也有着大东北的幽默。第一印象,他身上直言不讳以及有趣的属性,很东北。

姜思达最近回了一趟齐齐哈尔,他发现,高中时代的好朋友刚刚结婚了,“我还什么都没干呢,人家就都结婚了,两年后估计就能看到孩子了。”而自己呢?在北京,姜思达拥有的是更多未知。自觉不自觉地,后青春期的地域选择,将曾为好朋友的人的未来划分为两种可能:在家乡过着一种可预见的生活,或者,来到北京,被锤炼,被揉碎,被撞击,被激发。

有人说,每一个远离家乡的人,都出自对家乡的不满。东北虽然是重工业城市,在后来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渐渐落后,但曾经驱动姜思达来到北京的动力,并不是不满。“那是一种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的力量吧,也是一种本能。”学生时代,姜思达就认定,他长大了不会在东北发展,“我很想闯荡。其实东北也有一种闯荡的文化,本来东北人也是闯关东来的。”

北京,18岁之后的唯一选择。姜思达曾想过,如果2012年他没有考上位于北京东五环外的中国传媒大学,他还会接着考,一年两年不行,五年六年。父母辈也是鼓励儿子“走出去 ”的,“这是一种不用多说的理所当然,你当然要出去,我养一个儿子,在这里念了好多年的书,还不去北京上海的话,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大学时代,姜思达也好奇地追问过南方同学,例如南京的,杭州的,广州的,为什么要来北京?大多数的回答是,我可以待在老家,但我想来北京,“来北京是他们的一个选择项,”他停顿了一秒,“但对我来说,这好像是必须的,不是选择。”

在中传,姜思达很快崭露头角,他担任了校辩论队队长,2014年还带领中传辩论队闯入第四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八强,同一年,他参加爱奇艺的《奇葩说》第一季,也就是从那时起,姜思达和《奇葩说》 结缘了。

2015年和2016年,还是大学生的姜思达在《奇葩说》里奉献了精彩的辩论,在第三季里获得亚军,也许,也是从这之后,北京向姜思达展现了容和开放的一面:作为传媒业的中心,只要你真的有才能,这个舞台,请尽情发挥。但对姜思达来说,所有的体会,都更直接和个人。他说,自己来到北京后,人生经历过几次大的“被冲击”:

大一,姜思达“体验了一下所谓夜生活”,跑到工体西路的夜店去见识了社会,“这对普通城市的青年肯定是一个冲击,你老家没这样的夜店,没这么多外国人,所以第一眼就是新鲜、紧张,想要继续尝试,几种复杂的感觉会在特殊的地点蹦出来”;再次“被冲击”,则是第一次去东三环的国贸CBD,“哇,世界上居然真的有这么贵的包,真的有这么贵的衣服,这么贵的衣服谁买啊?!啊?还真的大有人在,你一定会感受到大众都受到的这种冲击”;再之后的直接冲击,则是毕业前后,接触的人不再局限于学校。

最后一次“被冲击”,让姜思达更加认定,他来到北京是大有意义的,“你会发现,人还有这么多活法,有摄影师、造型师,做时尚的、做什么的都有,生活和人生都那么棒。我也想成为拥有不同活法的人。”

大学时代,姜思达以《奇葩说》在大众认知度中走红,前前后后,他也认识了很多精彩的人,“他们也欣赏你,认可你,你获得了学校同学不一样的圈子,这仿佛又是一个节点,对于所谓的人的城市归属感来讲是很重要的。”再之后,姜思达发现,凭借努力和才华,再加上一点小幸运,“我可以安定在这个城市,租上一个还不错的房子,有闲钱做这个那个,就是另外一层的不同了。”

1

姜思达

更在乎我在北京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上大学前,在姜思达的概念里,对北京的具体感受,全都是关于城市建筑和城市活力,北京,是“大、文明、人多”的。青春时代,姜思达曾经来过两次北京,一次是小学的夏令营,一次是高中培训,后来的那一次,他自己在北京转了几天。“坐了一趟走三环的公交车(传说中的300路?),透过车窗一看,哎,到了央视大楼了。可能北京人会觉得,不就是个大裤衩吗?但对我来说,在公交车上第一眼看到它,是非常震惊的,心潮澎湃。至于文明,就是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人和人之间若有若无的距离感。人多,就更直观了,你到王府井一看,从每个地方来的人都太多了。我当时很喜欢这种感觉,觉得特别有活力,有人气,很繁荣。我最基本的感觉,就是北京能吸引人。”

几年之后,再次说起北京,姜思达的感受,更多是关于在北京的形形色色的人,包括自己。“我的眼界完全被打开了。以前打开眼界的是事物,现在是人。无论贫穷或富裕,在做什么,最主要的是,人家就在你旁边的办公室里,做的事情都是非常新鲜和有创造性的。”

姜思达没想到,几年之后,自己在北京会变成创业者,“我现在满脑子都在琢磨怎么将自己的东西做得更好,我看到的都是同行的参照,大家都在北京。”如果说以前的北京,给姜思达的感觉是现代文明的冲撞,现在,他在北京,看到了人的多种可能性。“好像北京是一个巨大的生产车间,每个人都在充当不同的角色,那我的角色是什么?我需要补充什么资源,输出什么产品?”

《奇葩说》前后,姜思达变成了红人,但无论怎样,都没妨碍他个性、精彩和直白的表达。无论是他的公众号“思达帕特”,还是他的短视频采访节目《透明人》,他依旧在尽情地做一个“内容生产者”。“我喜欢北京,庸俗地说,北京是一个不愁找不到人的城市,特别适合传媒。在别的地方,我可能需要创造和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但北京不同,大家自然而然地聚在了一起 。比起上海,北京更加激进和放肆。”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姜思达没怎么经历过“北漂”生涯,一方面,他从学校毕业并不太久,另一方面,也因为时代变迁,让他这样善于表达和拥有个性的年轻人,很快从北京脱颖而出,一早就摆脱了物质烦恼。迄今,姜思达最常驻扎在北京的地方,就是朝阳区,“我对西边非常非常陌生,也就去过几次海淀,无论是做事,还是居住、生活,我都在朝阳区。”

姜思达在北京租住过的地方,一共有四处:学校,朝阳公园附近,顺义和朝阳公园附近。他住过最远的地方,是距离首都机场不远的顺义郊区,“当时就是想住得远一点。”那是一段很仙儿的回忆,虽然远离市区,但附近有个品质不错的商场,邻居们生活层次也蛮高,“放眼望去,地平线以上没有高于20米的建筑,一抬头全是天,空气质量真的比市区好一点,每天早上喝着咖啡听音乐,后来住了将近一年,发现不行,哎,我要工作了,我要开始做公司了,我不能整天这么仙儿这么废了,每天光来回交通就是三四个小时啊。”

顺义的一年生活上有些折腾但也美好,它其实依旧是姜思达的心心念念,“什么时候等我有足够的心力还能这样生活,我当然会回去。”

不过此刻,姜思达很明白,年轻的自己,在北京,不应该过一种超凡脱俗的田园诗生活。他说,他能闻到的“北京的味道”就是自己的香水味,“是这样的,我很在乎我在北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不太在乎北京之于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北京,因为外界对我来说始终没那么重要,它就是摆在那儿,需要的时候,去拿就好。相反,最重要的是,‘你是谁,你做什么’,我很看重自己在行走过程中的形象,所以北京对我来说,味道一定是自己的味道。”

作为一个身在北京的奋斗者,姜思达对北京的爱始终大于抱怨,“无论大家怎么抱怨北京的交通很差,雾霾多糟糕,食物多难吃,但我其实挺喜欢北京的。很多人说讨厌北京,我有点get不到。如果你什么都和梦想中最好的比,那日子真的是没法过了,有点矫情。如果你始终觉得,这里的担担面没你老家楼下的担担面好吃,我就想说,这个世界上可不只有担担面,北京好的餐厅多了去了。”

12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