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旋(抖音、小红书 @ 碰碰彭碰彭)
这个让人“听呆了”的姑娘叫彭静旋,一位把古筝弹上国际舞台的音乐人。她不仅在戛纳大放异彩,还在巴黎街头演奏,让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感叹“这就是中国的古筝!”从电影节殿堂到街头巷尾,她用弦音架起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让古筝不仅是“国风”,还成为“国际风”。
一句话总结她的演奏风格,或许是全情投入地把听者带入一个丰满的意境世界。别以为她只是个天赋型选手,自如挥洒的另一面,是经年累月日复一日的苦练。
彭静旋
智巧兼有,心手双畅
你以为古筝演奏只是手指拨拨弦?那你可真小看它了。彭静旋的演奏之所以能打动人,不只是旋律优美,更因为她全身心地融入音乐。曾经有人质疑她的演出动作太大,“是不是在刻意表演?”她的回应很简单 :“音乐不只是手指的动作,而是整个身体的表达。”
想把乐器弹活了,就得真的懂它。她不只练习手上的技巧,还会学习中国古典舞蹈。“古筝是弹拨乐器,一个音弹出来后,声音是断掉的。但如果这个时候我的呼吸还在,呼吸带着我的手做下一个动作,从视觉上就会让你感觉声音、情感是连贯的。这就是我学习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古筝叫弱而不虚,强而不燥,点而不断。”
更重要的是,想玩出点“新花样”,基本功必须扎实。她每天练琴4到6小时,就算再忙,也不会让手感生疏。她说得直白:“不练琴,手就不听使唤,脑子里的旋律和手上的演奏会背道而驰。”除了扎实的功底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她还会研究不同演奏流派的风格:潮州、客家、山东、河南……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独特韵味,她说:“学古筝,不只是学一门乐器,而是学一个地方的文化。”当然,也不是说她一开始就立志成为拥有千万粉丝的文化博主。最初,出身世家的她只是喜欢弹琴,后来才慢慢发现,自己成了一座文化的桥梁。
街头到殿堂,音乐无国界
古筝,这种中国传统乐器,在法国曾经少有人知晓。彭静旋最初在波尔多街头演奏时,大家的反应是 :“这是什么?不认识。”她不服气,回去准备了小册子,给驻足的异国听众科普古筝的历史。几年后,她已经成了波尔多街头的熟人,摊贩们给她送花和糖果,六七岁的孩童会指着她的琴,跟同学介绍“这是古筝,厉害吧!”彭静旋不是在给大家“安利”古筝,而是让他们在现场与琴声共振,让人们通过自己的耳朵去感受它的魅力,比起宣传,这其实更像是一种相遇。在跨界合作中,她也是用古筝独特的音色,直接去和他人、乐器对话。古筝的滑音、按弦技法,让她和爵士乐队合奏的旋律带上了浓浓的东方韵味,而她也十分欣赏西方音乐的节奏,并将其吸收进她的古筝语言,使之更有律动感。彭静旋的跨界实验,并不是把古筝硬塞进世界音乐,而是让它自然生长进去,并与之一起进化。
彭静旋
国风,不是特定场合里的标本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国风,但他们的喜爱和过去不太一样。过去,国风是“传统文化”,现在,国风是“我的文化”。彭静旋认为,这种变化的核心是自信——“不是把国风当成古董,而是把它接入生活。”就像她的表演,既可以在街头,也可以在电影节,既可以与唢呐同台,也能和爵士乐队对话……国风不是被固定在庙堂的符号,而是要活在当下,被年轻人听懂、玩懂。至于她自己的目标?她笑着说 :“我感觉自己像个快递员,不敢说我做的事情是传播文化,我只是用我手上的小力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魅力。”
彭静旋的故事,不是天才少女的“爽文”传奇,而是一个拥有天赋和传承的湖南姑娘,靠实力和坚持书写的未完待续。她让古筝不再是一个“东方神秘乐器”,而是用它发出能在世界音乐里自然流淌的声音。她把古筝和古筝背后的,来自遥远古国的灿烂文明带出去,又把同样打动人心的异域节奏和旋律带回来。彭静旋一步步地走入她的佳境,然后和她的音乐一起,饱满、有力,不疾不徐地走下去。
编辑=刘海伦、AIGC=柴志邦+张皓宸ShakingX、撰文=沚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