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潮流 > 华夏地理

番仔楼与中式祠堂(2)

2017-03-10 来源:时尚集团
华侨是穿上洋装的中国人,番仔楼则是南洋门楼遮蔽下的传统大厝。表面上,华侨是一个思想先进、作风洋派的群体;骨子里,他们比任何人都因循守旧、执着于传统……

2

农历六月十五,泉州百姓聚集石鼓庙上香祭奠顺正王王相,相传他曾助郑和下西洋,因此深受经常出海人们的崇拜。

泉州是中国的重要侨乡。根据2007年福建省侨办的统计,闽籍海外侨胞1264万人,其中泉州籍750万,接近泉州市的常住人口。泉州人多地少,海洋文化发达,明清以来就不断有居民移民海外,但明清统治者视海外侨胞为叛国的弃民、罪犯,禁止回国。

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自由,是因为欧美列强需要廉价劳动力,对清政府施加了强大压力而获得的。根据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1868年《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华侨被允许自由出入国境,闽南地区开始出现出国潮。1893年,清政府议准驻英大臣薛福成的《请豁除海禁招徕华民疏》,正式废除海禁政策,海外华侨首次获得合法身份。1911年清朝灭亡,民国创立,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此前的华侨虽然富裕,但是自卑、低调,千方百计攀附乡绅官僚,模仿后者建造传统官式大厝。典型的例子是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从1862年到1911年,旅菲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历时46年,建造起一个括16座建筑的庞大群落,全部是传统红砖大厝,外来元素非常罕见。宏大的红砖大厝,加上买来的一个资政大夫虚衔,蔡资深才算衣锦还乡。

林路是新加坡华侨,从事建筑行业,1908年亲自设计了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老家的房屋。当地流传一句民谚说:有林路富,无林路厝。意思是找得到比林路更富的人,但是找不到比林路厝更好的房子。可想而知,他建造的依旧是闽南官式大厝,但是在某些局部,添加了一些西洋元素,例如书院的后进为二层阁楼,出现了二层六角形角楼的护厝。

南安华侨名气最大的无疑是黄奕住。他出生于南安市金淘镇,家境贫寒,从小失学,挑着剃头担子行走于乡间;17岁那年,怀揣家里变卖祖产凑来的36个银元下南洋。起先,他在新加坡、印尼三宝垄走街串巷,帮人理发;有一天突然扔掉剃刀,改挑货担,售卖食杂。渐渐地,杂货担变成了地摊、固定摊位、店面、公司、跨国集团,最后他跻身印尼“四大糖王”之一。黄奕住是白手起家终成巨富的华侨英雄。泉州人说:要致富,学阿住。

我在金淘镇用过午餐,打听黄奕住的老家。一位正在用餐的小伙子热情地说,黄奕住的八卦楼,很近的,过桥就是。黄家后来搬到鼓浪屿,房子都荒废了。

的确都荒了。路边一道低矮的围墙内,黄奕住的老宅正在默默腐败,杂草丛生。里面有两栋风格迥异的建筑:一座是1907年建造的红砖大厝,已成危房,屋顶坍塌;一座是1912年建造的番仔楼,又称八卦楼,保存还算完整,二层,百叶窗,透过门缝看到里面正在养鸡。

黄奕住的这两栋房屋,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对于建筑样式的巨大影响。1907年,黄奕住的事业刚刚起步,他照例汇钱回乡建厝,此时华侨的社会地位较低,以模仿当地乡绅的豪宅为荣。辛亥革命中,泉州光复以华侨为主力,孙中山甚至表彰“华侨为革命之母”,所以黄家1912年再建新居,就标新立异建了一座番仔楼,以身为华侨自豪。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