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潮流 > 华夏地理

番仔楼与中式祠堂(6)

2017-03-10 来源:时尚集团
华侨是穿上洋装的中国人,番仔楼则是南洋门楼遮蔽下的传统大厝。表面上,华侨是一个思想先进、作风洋派的群体;骨子里,他们比任何人都因循守旧、执着于传统……

5

晋江梧林村的跑步活动前,村里的小孩在五层大楼前准备进行舞蹈表演。梧林村现存近百栋
华侨建筑,多是在上世纪初至抗战爆发前建成,蔡德鑨修建的五层大楼是其中杰出代表。

闽南民间信仰发达,妈祖、保生大帝、王爷、广泽尊王、清水祖师、青山公、大众爷、田头妈等等,大小神灵数以百计。侨眷是求神拜佛的主力,每年花费大量财富建庙祀神,做醮祈福,有识之士视之为迷信、落后和愚昧。1948年10月22日的泉州《晨曦报》嘲讽地写道:迎神赛会,是半新不旧的侨区中的拿手好戏,那些曾经受过西洋洗礼的侨客们,“几十年的新教育究竟不曾教好了他们,多少的封建观念迷信永远奠立在他们的心里,神权的时代不曾过去”。

因为缺席了新文化运动,侨乡的思想现代化远远落后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家族与神灵,是闽南人十分珍视和从未放弃的传统价值,也是驱使他们背井离乡并叶落归根的终极原因。许多地区已经把祠堂当成寻常建筑了,设计师大展才智,推陈出新;但在闽南人眼里,祠堂是关乎家族盛衰的神圣建筑,应该谨守古制,不得妄自增改。纲常万古,举头三尺有神明。矗立在侨乡大地上的一座座传统祠堂和宫庙,反映的仍然是这样一种古老观念吧。

黄秀烺是出生于晋江市深沪镇、旅菲致富的巨商,清末捐了个“一品忠宪大夫”官衔,回到鼓浪屿定居。民国元年,他耗资25万银元,在晋江市东石镇檗谷村黄氏祖祠边购地建古檗山庄。表面看,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墓园,其概念却远溯上古三代。黄秀烺在《古檗山庄茔记》中说:“先世墓所多不可复识,祭扫之礼往往缺焉,猷炳(秀烺)惄然伤之,思仿古人族葬之法。”族葬是儒家仰慕的周礼,秦汉以来2000多年都难以实行,黄秀烺逆历史潮流而动,居然要恢复周孔时代的礼制,让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慨。他的做法引起了清季遗老的共鸣,康有为、陈宝琛、郑孝胥、张謇、吴昌硕、梁孝熊、许秉璋等名士显宦,纷纷附和题赠。康有为表彰黄秀烺移风易俗,称“全国可以观法”。

我去看古檗山庄,发现墓冢不过10座,有几座黄氏祖坟是从各地迁来,按昭穆顺序安葬的,前排中央坐落着黄秀烺及正房夫人之墓。事实上,黄秀烺的子孙星散海外,并没有归葬此地,连看管墓园的也非黄秀烺后人,而是檗谷村的黄氏族人。

黄秀烺写道:“异日百岁之后,归骨于此,吾子孙祭于斯,厝于斯,奠幽宫于斯,绵绵延延,守而不失……”多么感人的中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失去自信心的时代,几乎只有海外华侨对传统文化如此依恋。古檗山庄就是一位爱国华侨单枪匹马复兴中华文化的英勇努力。如同唐吉坷德,他失败了,但让我满怀敬意。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