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
已经修炼到可以轻装上阵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拍前,再一次见到刘亦菲,她正处在清空自己的阶段。对她来讲,每一个角色都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所以在进入之前,她会尽可能地把外界所有纷杂事物屏蔽掉,甚至属于她自己的东西也都去除,然后静心等待去变身成另一个人。
接演白浅,在别人看来是她的一次回归,但对于她显然不是,她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心理能量极强的人,“既有人的细腻,也有动物的能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亦菲就是白浅上神本人。她并不想以小龙女、赵灵儿的状态去延续观众对她的想象,在这个角色上,她投注了更多内在的思考。当然,她也可以完成任务地去演,安全区就是大家都能想象的样子,但她想要的不是这样,“我不一定要观众能GE T 到我的点,可能我的状态和挖掘的程度,跟我自己预期的也还有差距,但我就是想做这样的一个探索。”
她已经修炼到可以轻装上阵,不再背负压力去塑造角色,“只要自己不给自己限制,没人能给你限制。”在她看来,压力其实就是杂念的一部分。当你总想着迎合别人,或者想通过角色来纠正外界对你的看法,你自然会被束住手脚;而当你专注在角色,专注在自身的时候,这种压力也就不存在了。
之后,刘亦菲又接了《一代妖精》,是因为她觉得演狐狸还没有演够,可拿到剧本时,她形容自己还是懵圈了,因为跟接的时候看到的不一样了,但既然改了,那就迎难而上,这是她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当然,演喜剧对她是很大的挑战,喜剧是看上去轻松,实际却是最难的一种表演形式,并不是演员喜形于色地笑,观众就会跟着笑。“如果没有逻辑的话,我自己是没法演的。”
戏里,她演一个“很生猛、很爷们、很二”的狐妖白纤楚,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世俗的条条框框在,也不知道人际交往应该的状态,就是这一个点,让刘亦菲可以G E T 到她喜感的部分。她的表演方式就是放飞自我,着重描画这只狐妖的“野性”。而作为大家心目中演“仙、妖”的不二人选,刘亦菲更偏爱的还是“妖”,因为在她看来,“妖比较有能量”。
在进入表演状态的时候,她会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也因此,她能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分裂人格,“我有时候会变成一个‘疯子’,这里的疯子指的是演戏的时候‘打碎’自己成为角色的时候,这是一个很极致的状态。
我觉得演员刘亦菲不是一个戴着面具的我,反而是一个更真实的我。”
而对她来讲,每拍完一部戏,她这一段的人生旅程就结束了,对角色的爱,从开始到结束的那一刻,就已封存,接下来所有的一切,票房的成败、口碑的好坏,都与己无关。这曾经是她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但渐渐变成了她的一种人生观。“是的,我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可能比较唯心,但这种活法,让我知道自己的重心在哪里。”她曾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当内心平静,看波浪起伏也是安逸的风景。反之风景再美,也隔着一层嘈杂的声音。”
刘亦菲
在路上才是人生的终极奥义
再见到刘亦菲,她刚参加完巴黎时装周回到北京,封面拍摄就在巴黎完成,在之前的沟通中,她曾经想尝试一组暗黑系偏歌特风格的片子,但看到Dior 这一季仙气飘飘的服装后,她也欣然接受了拍摄方案的调整。去年她说到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从一个很轴的人,到学会了变通,而变通不代表妥协,只是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当下的刘亦菲,正处在休眠期。睡懒觉、看书、运动,就是她的养生方式。创作和休息,对于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她越来越发现,创作时她是最快乐的,因为专注,而休息的时候会丧失那种专注,“现在变得不爱想事,也不敏感,大脑是停滞的,不知道是不是看《最强大脑》把自己给看笨了。”
逗猫,看宋小宝和文松的小品,追《最强大脑》,是她最近生活的日常。为此,她还买了个魔方,因为不服气,觉得转魔方就是凭运气的事,玩了两次,只能扔到一边认输。等高线那一期,她想,可能是他们的视角或者观察点不同,钻研了半天后,还是放弃。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可以把大脑用到极致的,而我等凡人,只能叹为观止。
她又略有些惆怅地说起了她家的东东,小时候爱黏着她,大了有自己的事儿,对她总是爱搭不理的。“但猫真的是一个值得学习的物种,因为它很当下。今天它在这个家里过得很好,如果有一天走丢了,它还是会泰然处之,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反而是作为主人的你会受不了。”
做完访问,刘亦菲准备去逛一逛书店—这是她传统的习惯,却又感慨,北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逛的书店了。“国贸和三里屯的书店,刚开那会儿还挺好,但现在好书越来越少,种类也没有那么多了,逼着你上网买。”她买书,每一次都是被随意翻看到的某句话戳中,一见倾心了,才带回家,她喜欢的是这个过程。而在网上,就只能看简介,少了那种缘分的牵引。在书店,她会戴帽子,但是不戴口罩、墨镜,“戴上墨镜,太黑了,在室内看不清书。”在专注于自己书中的世界的时候,人群对她来说不是困扰,更何况“大家眼睛都看着书呢,谁会看你。”
什么类型的书她都会看,对所有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领域都有好奇心,就像之后她要拍类似科幻题材的电影,就去找了一堆相关的资料恶补。她还有一种本事是,只要接触了,就一定能想办法让自己爱上并钻研进去。几天前在巴黎,苏芒还给她“安利”了经济学的书,她准备找时间来读一读,“虽然不懂,但当‘天书’看也是好的。”
刘亦菲属于开智晚但觉醒早的那一类,不了解她的人会想,她仿佛一夜长大,但在她看来,年龄真的不是界定成熟的标准,阅历也不是,“很多人越过千山万水,一样过得混沌,我觉得还是要看机缘。”
刘亦菲依旧在不断校正着自己,当下的她追求的境界是“放飞自我”,虽然从表面看,她越来越恣意随性了,但离真正心灵的放飞仍有很长一段距离。而回看过去这几年的成长,她觉得仿佛是画了一个圆,中间有几年是特别清醒的,但此刻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的位置,要重新开启探索的旅程,但人生不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路上。而“在路上”,也才是人生的终极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