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智者唯心 | 8位语者的画外音(下)曾国祥、周冬雨、冯绍峰、韩庚

2017-10-18 来源:时尚先生
我们突然闯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繁荣的令人躁动、进步的令人不安的时代。因为我们还没来得及准备好与这个时代匹配的“文化”。我们的措手不及全都写在了被屏幕的微光照亮的脸上,当人们对此失去信心的时候,就会谈论复兴,会下意识地向传奇求助。为此,我们向八位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独树一帜成就的“语者”发出了询问,向刚刚完成一场短暂文化穿越的他们请教:你们今天过得还好吗?你们怎样看待昨天和明天?答案是,他们过得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浪漫。

9

曾国祥

曾国祥——总能找到一条路

曾国祥不喜欢曾志伟的电影。

那时他还小,和一般的男孩子一样,沉迷于成龙那样一身功夫的英雄,而自己的爸爸在电影中,不是话多就是好色,并且经常被打。

十五六岁时,他开始看王家卫的电影。印象最深的是《阿飞正传》,曾国祥分析不出具体的原因,只朦胧地有种感觉,这个片子的叙事方法、美术、摄影、光、音乐各个方面都和一般的港片不一样。“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的。”

虽然成长在传统香港电影环境中,但曾国祥的电影启蒙由独树一帜的王家卫完成,并由此一发不可收。

20岁那年,曾国祥遇到一部名为《Magnolia(木兰花)》的电影,“惊呆了”。“你看完整部电影以后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懂人生、人生经历很丰富的导演。”但出乎他的意料,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当时只有29岁。“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意味着不是必须有一定年纪才能拍出好电影。”这激发了他。

2001年,曾国祥大学毕业,曾志伟介绍他进入了导演陈可辛的制作公司Applause Pictures。“不是当作导演培养的,就是见习生,真的是在打杂。”陈可辛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翻译文件、PS剧照、送片子去戏院,杂活累活都被曾国祥揽了去,开戏时就从最底层的场记做起,慢慢升到第二副导演。“那是一段难能可贵的时间,我现在对待电影制作认真细致的态度,都是从陈可辛和许月珍(著名制片人)身上学来的。”曾国祥曾在采访中说。

“他(陈可辛)其实比大部分的香港导演都更早北上,他对内地的市场跟观众价值观很了解,也很能跟他们接轨。”曾国祥说。

对于新一代的香港导演,这或许是必学的一课。

10

曾国祥

在来内地发展之前,电影对于曾国祥来说,往往始于直觉,因为大环境的限制寥寥。“来到内地以后,你会发现整个格局大了很多,想东西的方法开始有点不一样了。”他开始学着从社会议题或是某种价值观出发,“会多听很多内地的朋友关心的是什么,他们觉得最近应该讨论的是什么,慢慢从这种东西里去找到底要拍一个什么类型,或者是讨论什么议题的题材。”

最近这两年,他和陈可辛一样,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在了内地,因此也一直保持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对于愈发明显体会到的香港与内地的差异,他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在香港,你会觉得很多城市里的小人物、小情小趣那些还是有很多的空间去做,但一变成了那些是比较大格局的,比如说有恐怖分子、军队,那些是没可能在香港发生的。其实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格局问题。”

曾国祥的下一部电影,是一个围绕着校园霸凌事件的爱情故事。题材的选择恰恰如他所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在他看来,这种对“看不过眼的”现实问题发声的欲望或许是新一代香港电影人最大的特点,而他最向往的,却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老一辈电影人身上的“灵活性”。

他现在越来越理解父亲曾志伟的电影,不仅仅是原来欣赏的那些“认真的角色”,对于以前那些他不喜欢的话多的、好色的、总挨打的人物,他也开始换了眼光去看。做了导演,他懂得了商业片,尤其是喜剧的难,也懂得了那些年香港电影人的不易与努力。

“ 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时代改变自己的想法。以前真的是百花齐放的时候,可能是这一次我做导演,你做演员,你做监制,下一部是完全反过来的,这次我演你写他导,我觉得人物角色的变换他们把握得很好。而且那个时候他们特别团结,大家每一次都在做不同的岗位,这对我来说非常感动。”

而当香港电影遇到困境,父辈电影人开始寻找出路时,一批导演北上,“现在还是很有影响力”。

“这就是香港人给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吧。无论你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总能找到一条路,做出自己想做的作品。”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