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成
迷雾与反转 :“还想再演几次”
作为今夏横屏短剧市场的黑马,《搏忆》凭借烧脑反转剧情和电影级质感迅速“破圈”,其中梁家成饰演的“马组长”更因神秘身份与复杂的故事走向,引发观众持续热议猜测。马组长的突然反转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梁家成也讲了自己“藏身份”的心路 :过于“友好”反而容易被怀疑,所以他最后选择以“严肃中带一点儿野性”的“硬汉”形象呈现马组长。他认为在演绎之外,造型和化妆也给予了他极大帮助,让角色与剧中其他人物形成区隔。
梁家成
前期看剧本、排练、背台词的过程虽然也有很多乐趣,但最让梁家成兴奋的,还是实际拍摄的阶段。最后马组长被王宇拷打的戏难度很高,他为此做了大量的情绪铺垫,直到开机才爆发出来。情绪的瞬间释放让他“非常爽”——与好演员在好场景中对戏,是梁家成倍感珍惜的机会。
梁家成
因时间有限,《搏忆》很多镜头只拍了几条就过,而这也成为梁家成最大的遗憾 :演员的工作特别,一个角色、一场戏,可能需要准备几天甚至几个月,只为了呈现出好的几分钟。不断沉淀下的更细腻深刻的表演,或许尚来不及刻录到最终作品。他理解剪辑必有取舍,也明白遗憾无法避免,但仍有些意犹未尽 :“我还想在那个空间,在镜头前,在那个场景里跟霍建华哥再玩几次,我非常享受那个环境,感觉我还想拍,我还想演,还想探索这个瞬间,我还想探索跟华哥的互动。”
梁家成
在多维人间捕光
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这段学习生涯让梁家成能够根据专业知识,创造和模拟角色未在剧本中呈现的经历与记忆,从而进入角色的情绪。比如马组长跟着毒贩长大,后来进入警方卧底多年,经历了无数黑暗与杀戮……剧本没有详细描写他的过往,但梁家成认为自己作为演员,必须去想象这些经历会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精神。“如果把角色定义成一个百分之百没有良心的坏人,那就太无聊了。”即使是反派,马组长也知道自己在作恶,也会因做坏事而产生愧疚与痛苦。
梁家成
角色的层次考验演员的建构能力,心理学模型恰好成为梁家成理解人的复杂性的工具。他的表演不会只着力于剧情的高潮,许多个“不起眼”的细节,藏着处理后的细腻质感。《搏忆》里,他最满意自己“决定杀周署长”的镜头:马组长俯视的目光中,流露出脑海里一瞬间冒出的念头 :“好吧,杀了你吧。”而梁家成最满意的 top2 镜头是被拷打时,他嘶吼着”十几个兄弟只剩我一个”——几近癫狂的愤怒下,是角色对“被理解”的渴求。抛却道德评判的理解并不是原谅,而是他转而观向超越个人悲剧的环境背景,并且予以本就复杂的世界,更加隐晦柔和的善意与慈悲。
梁家成
多年在加拿大、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中国的跨文化工作、生活经历,丰富着梁家成的表演素材和人类观察数据库。他发现不论身处哪个文化圈,人类都有共通的需求——爱、认可、家庭、安全感……这些共性比差异更多。所以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剧本里,每当遇到不同的人,他并不急于评判,而是先试着理解。
梁家成
独特的“张弛”
梁家成习惯反复观看自己的作品,因为不论是否满意,他都可以校准对自己的认知,这会帮助他不断自我修正和提高。“虽然有时会不爽,但我必须看,因为我要学习。当演员,外界的困难已经够多了,我不会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障碍。”
梁家成
他坦言,自己前进的所有动力就是“成为最完整的自己”。“最完整的梁家成”是理智、不情绪化的老板,是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表演老师,是能塑造复杂角色的演员,是让父母幸福的儿子,还是有责任感的弟弟和有趣的叔叔。虽然达到每个身份的理想模样都很累,但他不愿轻易放下。“我觉得通过这种生活,到我离开世界的时候,我才会对自己最骄傲。如果为了赚钱或出名做了不好的事,我会记得每一次妥协,就会给自己扣分,我在最后就没那么骄傲了。”
梁家成
剧中跟着角色情绪走的梁家成,戏外的情绪相当稳定。在行业高压与自我疏解之间,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秩序,这种坚守是一个隐性目标:他希望自己能走通这条路,并让还在路上的人看到这里尚存可能。“我如果能在这个框架里越来越成功,我能帮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梁家成
这就是梁家成给人的感受:有稳定的秩序自我支持,凭表演的质感打动观众,也正努力着,用个体的坚持与选择,还赠世界以包容和力量。
编辑 = 刘海伦 、摄影 = Lucas 、造型 = Kathy + Ming@IVYPLUME 、发型 = 李楠 、化妆 = 张耀文 、撰文 = 沚蘩 、造型协助 = 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