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亮点 > 芭莎男士

人物 | 王天翔:一雕一琢 方成君子之器

2025-10-11 来源:芭莎男士
王天翔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十点前抵达元中堂,之后开馆、泡茶、点香,打开音乐,等喝完两泡茶,心定下来之后,他便投入到了设计环节,“接下来还要盯生产,跟进一些项目的进程,”王天翔说道。等到了下午,预约好的客人一轮一轮进店,他便要陪着客人一边聊天,一边介绍店内的陈设,一直到晚上,他才有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日程看上去枯燥又重复,但只要自己喜欢,就会乐在其中。”

11

王天翔

因为有人,所以器物才有价值

王天翔是听着太爷爷的故事长大的。“我太爷爷一直喜欢收藏古董,家里使用的家具也都是红木的,之后到了父亲这一代,他白手起家,等到经济稳定之后,他也开始将盈余收入投入到字画、古董等的收藏之中,也算是继承了家族爱好吧。”

父亲对于收藏的热爱直接影响了王天翔的生活环境,“基本上家里用的家具都是红木的”,但有意思的是,他的母亲却对于意大利家具倍感兴趣,“之前就有一次,在面对意大利纯进口家具和中式海南黄花梨家具时,我母亲果断选择了意式家具,”王天翔笑着说,“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家里的家具布置是属于以中式家具为主,同时兼顾中西融合。”

话虽如此,但要真的算起来,王天翔的家里可谓是“古董遍地”。条案上摆放着的乾隆御制玉碗,墙上挂着的珠山八友的瓷板画,诸多出自名家之手的刺绣,这些价值不菲的珍品就如寻常摆件一样放在家里,供家里人随手拿起把玩,或者静静地欣赏。“器物是为人服务的,如果把它框在透明保护盒里,只可远观,那就与我们当时把它们收回来的初衷截然相悖了。”

12

从小在可互动的收藏品中长大的经验,让王天翔在为元中堂做设计亦更强调展品与观者的互动,“古董也好、藏品也好,他们都是时间与记忆的载体,”在王天翔看来,器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其与人的交互让器物本身被赋予了价值,“比如我家里就有一把红木凳子,我父亲小时候坐在上面听我爷爷讲话,之后我坐在上面听我父亲讲话,这不仅是一代代的传承,也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当你走过这把凳子时,记忆就会不自觉地涌上来,它的价值也因此体现。”

13

王天翔

“热爱中式艺术是血脉的觉醒”

在加拿大留学的时候,王天翔接触到了许多欧式的西洋古董。从小在古董里长大的他眼光刁钻,自然不会错过收藏自己心头好的机会。当地的古董店、拍卖行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去参加拍卖会的机会也非常多,只要自己喜欢的,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虽然这些西洋古董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也同样造型自有深意,但把玩一段时间之后,却很难与王天翔产生情感链接,“你很难去形容这种感觉,但你就是知道,它们和家里摆着的那些中国古董感觉不一样,它们走不到你的心里。”这种拥有但“不属于我”的情绪左右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王天翔很长一段时间,而后他果断地通过拍卖行将自己收藏的西洋古董全都卖了,“可能缘分就到这里了。”

西洋古董之后,年轻的王天翔对于潮玩也很是沉迷了一段时间。当时的他想要拓展元中堂的客群类型,年轻群体就是重点拓展对象,再加上自己对于雕塑也很有一些研究,潮玩就成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切入口。草间弥生、村上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曾经是他收藏的重点,爆火的暴力熊,自然也在他的领域之内。然而,这些在潮流人群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却也和西洋古董一样,在把玩一段时间之后,离开了王天翔的世界,“它们很难让人持续产生兴趣,可能在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上面会有一些不足。”有意思的是,由于潮玩的出手时间早,王天翔竟然还因此赚了一笔。

西洋古董不行,潮玩也不行,到底什么样的艺术品才能打动自己?直到每每去到各大博物馆,发现自己总是在中国古董展厅最流连忘返,王天翔才意识到对中华文化延续之物的喜爱亦是血脉的觉醒。

14

王天翔

“很多人会觉得中式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看上去特别美,但坐起来很不舒服,”王天翔分析道,“这跟我小时候的感觉一模一样。”他至今还记得坐在家里那张明式椅子上的感觉,“整个人挺得笔笔直,态度显得很端正,但身体真难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记忆,让他在设计属于自己的家具产品时,会更关注美观与实用的结合。

在他看来,明式家具是书法美学的投射。篆书的圆、魏碑的方、楷书与塑腰家具的呼应,隶书与条案的碰撞,“明式家具强调左右对称,外圆内方,它其实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气节的体现,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它们重新走入到大家的生活之中,而不是束之高阁,仅供远观。”

至于香,则是王天翔已经离不开的物件。他熟读苏东坡、黄庭坚的香谱,也有着超过十年的研究时间,“我之前真的觉得自己对香已经很了解了,一直到我参加了上海市沉香协会会长吴青老师的课程,才发现自己对香文化的了解远远不够。”王天翔说。

当时的他觉得初级的香课程太过基础,想要直接跳级,但吴青老师却建议他先试听一下,若是简单,再跳级也无妨。哪知道,就是这样的一节课,让王天翔一改先前的自傲,“中国人的用香史、马王堆出土的枕头里放了什么香、香方与药方的组合、香事活动的仪轨等等,很多细节我只了解皮毛,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与傲慢,也再一次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厚度。”

从兴趣到生活方式,再到深刻地理解其背后所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情趣,王天翔的脾性在这些看似物质的表面下,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它看似与现代生活不一样,但几千年来,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却从来没有变化。”

15

王天翔

精神文明的传承是初心

玉,是君子之器,中国人以玉比德,认为其是精神与品质的象征,“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玉作为传家之物的原因,因为它不仅可以穿越时光,同时也传递着思念、教诲与家族信条。”

王天翔与玉的缘分从小就已经产生,但真正投入其中,却是在近些年的事情。彼时的他在网上与同好沟通时认识了一位颇有才气的设计师,“他在石雕圈很有名气,擅长做质朴的佛像和神兽,我和他在网上交流了超过 5 年。”这五年的时间里,王天翔不仅了解了设计师的作品风格,也对其为人颇为赞赏,等到自己的玉雕项目一启动,便迅速与对方确认了合作关系。

“神兽系列”是王天翔的玉雕项目近期在进行的作品系列,其第一件作品是一只灵感来自“刘海戏金蟾”的三足金蟾。和其他雕刻类作品,尤其是石雕不同,玉雕不仅是件考验设计的活,它还考验着匠人的工艺,以及一些运气,“且不说玉本身的成本就很高,雕刻过程中还可能遇到需要切割等情况,造成成本的进一步升高,”王天翔解释道,“如果运气不好,雕刻时遇到了棉、黑点、裂纹等情况,轻则需要调整设计以避开这些瑕疵,重则很可能就会报废一块产品,那损失可是非常大的。”幸运的是,虽然这只三足金蟾在雕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最终还是顺利解决了,“从涉及到最终完成,它(指三足金蟾)花费了我们整个团队超过 2 个月的时间,但好在结果喜人,”看着那只造型拙朴的三足金蟾,王天翔忍不住摸了一下,“这手感真的是很好。”

不过,也并不是每一次雕刻都有这样的运气,王天翔也遇到过惨痛的经历。据他说,曾经就有一块重达 166 克的玉料因为在雕刻时损耗将近 100 克,虽然最终的成品美观又有质感,但超过 60% 的损耗还是让这款作品“无论如何都回不了本”,“但怎么办呢?从生意的角度是亏了,可是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也算是赚了吧。”

王天翔说,从事收藏、几乎每一位专家都是一路学习一路成长,想要避坑,就只能多花时间找良师,并跟随他们多欣赏顶级作品,建立客观的审美体系。这些才是收藏不走弯路的最佳“捷径”。“古今,古董收藏不止是我的生意,更是我的生活,也是塑造我精气神和思想的方式。”在古董围绕的环境中长大,经历中西文化的交融,如今的王天翔已经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我想要借器物与形式,将中国人骨子里的气节与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统筹:周玉洁 / 采访、文:Carrie / 摄影:叶枫荻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