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大表
三岁看大
董大表觉得,如果自己有天赋,那应该是模仿的能力。上小学那会儿,他就老在午休期间,给班主任表演各科老师上课的样子,总逗得办公室笑声不断。孩子不爱写作业,但也从不捣蛋,只是自顾自地玩着自己喜欢的一切。很小的时候,董大表就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生活。在大多数小孩按部就班地长大时,16岁的他只身来到了沈阳。
刚到沈阳,他第一份工作是化妆品品牌的线下代理。对他来说,沈阳“大、繁华,有地铁;年轻人多,楼房也多,好吃的多,商场里面奢侈品也多”——便捷的交通、大型商场、应接不暇的漂亮服饰、夜晚闪烁的灯光、混合的饭香味……这座城市像一场巨大的邀请,刺激着他去成为更亮眼的人。“我第一次在万象城的橱窗看见GUCCI的包,就跟自己说,再过两年,它就是我的。”少年特有的自信,是不经世事的野心,并相信命运会偏爱自己。2年后,他真的火了,用拍视频赚的第一笔钱,买下了那只包。

董大表
他学什么像什么,每个角色都夸张、鲜艳、极致。一个人分饰多角,买服装、配假发,导演、演员都是自己,任何时间,一有灵感就打开手机拍摄,最多一天能拍5条视频。他的高效输出是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效果,拍的时候就大概能想到剪出来啥样”。比起渐渐被大众了解到的短视频行业高压,董大表记得的却是自己沉浸其中的快乐:“我所有的段子全是自己拍完发布之后,自己都能看20遍,自己都觉得太有意思了。”
那段时间,沈阳的人和事,就是他创作的原始素材。机场、澡堂、饭店、商场——他把那些发生在城市角落,闲聊里听到的有趣故事,带到了能被更多人看到的平台。城市包容、他外放,两个“想红”的生命互相吸引,彼此成就。一切现在可见的成绩,都在过往岁月有迹可循。

董大表
成长的中场
2022年解约后,他从多角反串的角色世界,走回自己的“日常”。“前几年不注重自己的身体,拍视频在赚钱,现在的重点在花钱。”每天上午运动3小时,游泳馆成为他的常驻场地,护肤、健身、努力让自己皮肤和身材更好。董大表在爱护自己的过程当中,不再去考虑怎么赚钱,现在的分享,就是健康的生活本身,一切顺其自然,简简单单。
今年不过23岁的他,依然爱说爱笑,但生活更有节奏。房间整洁干净,按时运动,早睡早起,有时你能看到他的9点健身之前的“早间直播”。“我现在找到了自

董大表
己的追求,读书、思考、自律,现在是一个人的狂欢,之前是一群人的孤单,虽然看起来总是一个人生活,但是非常自洽以及了解自己。”有人教你“事以密成”,董大表偏是“提前说出来”的那种人。“我可太爱说了,我什么事儿没做完没达成之前,我恨不得昭告天下。比如我30岁要有完美身材、在喜欢的城市,有带泳池的双层小别墅,我的小狗可以在花园里跑——订单已经发出去了,我到时候就要吃到这道菜……40岁也行,可以给自己10年延迟。”这种少年式的坦率,和他眼神里的老成并存。或许是二十出头就有7年工龄带来的混合魅力:他不焦虑,也不幻想,但一直敢做梦。

董大表
不变的归属
沈阳这座城市对董大表而言,从来不仅是居所,也是点滴幸福记忆的见证人。“沈阳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任何变化,一直是最有活力的省会城市。”他最有归属感的地方倒不是光鲜的商场,而是有很多饭店、朝鲜族聚居的西塔。春天有一期视频里,董大表推荐的“沈阳3家必吃饭店”爆红后,分别再去时,3家店老板都给他免单。“导致现在再去西塔,就感觉这片地方有我的股份,归属感也更强了。”
平壤馆的朝鲜大姐还送他高丽人参酒,说着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吃完饭和餐厅员工一起唱阿里郎,“唱那个‘潘卡思密达’就是很高兴遇到你”。他用自己的声音介绍最喜欢的沈阳美食,城市也用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回应他。沈阳的饭菜和人情,已经写进了年轻的身体。“虽然健身要控制饮食,但很多像东北菜一样刻到DNA里的东西改不了的。”

董大表
“慢慢了解我吧,后面路还长,我活到八十八,你能看到八十八。”沈阳这座城市,陪董大表经历了迷茫与高光,也见证他“被观众喜欢”和“越来越喜欢自己”。现在他更认真地对待生活——这也是沈阳气质在年轻人身上的表达:自信、有趣、不虚浮。少年仍在场,他还有的是时间。
编辑 = 刘海伦、摄影 = 马征、造型 = 李骁、灯光助理 = 杨明志、制片 = 王嘉慧、妆发 = 余爽、撰文 = 沚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