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尚潮流 > 时尚芭莎

精彩专辑 | 《奇葩说》 实话无罪 至真可贵(2)

2015-10-09 来源:时尚集团
说话和走路,是人生之初的两项基本技能。成年之后,会说话的人,路也往往走得更通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境,语言配不上环境,就相当于不会说话。本期Bazaar带你听听说话节目《奇葩说》背后的中国“名嘴角儿”——金星、马东、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1

马东

马东

解放思想 不意味着不受限制

加入爱奇艺之前,从湖南卫视到CCTV,马东曾是多档节目的主持人、制片人,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导演。父亲马季是家喻户晓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自小耳濡目染,“说话”在马东生命中的位置不言而喻。身为《奇葩说》主持人,马东在节目中需要保持中立,凭借“神补刀”、及时掉转话头的功力,成为整个节目的平衡针、润滑剂。

“马老师喜欢跟有趣的人在一起,这能带给他观点,给他打开另一个世界。”《奇葩说》栏目组工作人员用这句话介绍马东。在马东看来,决定人活着有意思没意思的一件事就是看这个人死的时候好奇心还剩下多少。

因为对媒体、对电视的好奇,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结束后,马东特意去读了“电视专业研究”。在他的观念里,媒体人价值最大化的地方在于吸引到购买力最强的人群,并拥有对他们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内容和价值主张变现的效率是不是足够高”,是他判断一档节目是否成功的标准。当时代有变化的时候,就必须重新梳理传播逻辑,把你的价值主张推向对方——《奇葩说》应时而生。

“15 到25 岁年轻观众的语境不同,语感也不同。”马东保持着与时代共同前进的敏感,乐于钻研同一个词在不同年龄段的含义。《奇葩说》中的许多语言在他受教育的年代是不能张嘴的脏话,而今,他饶有兴味地在节目中与隔了好几代的年轻人认真探讨。

马东的“神补刀”成为观众在《奇葩说》中的惊喜发现。寥寥几个字,可以把愉快的气氛引向高潮,更会在气氛临近冰点的时候转危为喜。马东自言“天生尖损”,会下意识从别人的语言中发现缝隙。见缝插针的前提,是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从历史上看,所有被记录下来的人都不是正常的。”看上去团结紧张的马东,骨子里活泼大于严肃。如同《奇葩说》中有些选手即使运用撒娇、不讲理、哗众取宠的方式也能得到支持,而另一些逻辑严谨、认真努力的选手却不受欢迎。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正常”的人看起来似乎有些过时,吃香的都是“怪胎”。马东赞扬并享受着这个时代,在他看来,正常意味着缺少与众不同的能力,一个人能“哗众”还能“取宠”,未尝不是一种本事。当整个时代都在解放思想时,这无疑成为一个最好的时代。

从小受好奇心驱使的马东拥抱变化、期待惊喜,即使是女儿的成长,他也不做假设:“我不希望她能成长为我想象的那种美,那会让我觉得有点乏味,我希望她的美能给我点惊喜。” “豪爽有豪爽的好处,做作有做作的妩媚。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美,最好的办法是坚持自己的美,把自己做到极致,让喜欢的人使劲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就让他去追别人。”

《奇葩说》倡导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选手可以公然向嘉宾叫板。相较于传统节目中装出来的谦虚低调,马东认为选手能以恰当的方式和导师一较高下,是件值得庆贺的好事。好比围棋界流行的说法:学生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就是用你教我的方法狠狠地赢你。

《奇葩说》是个辩论的舞台。这个节目不要越辩越明,反而追求的是一个混沌的境界。“改变世界的,是混沌,而不是清晰。”

第二季开播伊始即惊喜不断,比如新选手柏邦妮,作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每次发言都从剧本角度出发,马东坦言每次听她发言都如沐春风。而第一季中尚且青涩的花希,在第二季中的从容、成熟、表达力色彩的丰满与个人魅力的溢出都令人感觉颇为惊喜。“这并不是《奇葩说》的预设,只是他们很好地利用这个舞台迅速地成长了自己。”——相对于之前从谈话类节目中收获的滋养,从《奇葩说》中汲取的养分被马东定义为娇生惯养:“接触到特别多听都没听过的生活方式,敞开怀抱接纳,太幸福了!”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