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
蔡康永
别人想听什么 比你想说什么更重要
以《康熙来了》被内地观众熟知的蔡康永,真正征服人心的却是他的文字,《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给未知恋人的爱情短信》被无数人疯狂转发。他当过大学老师,写过剧本,做过杂志主编,还给电影游戏写过脚本对白。说话这件事对蔡康永的重要性,远超过任何人的想象。
采访蔡康永,准备的问题只要拿出1/2 就够了。几乎每一个问题,他都会给出数倍于发问者期望值的答案。高度职业,令人敬佩。做专访是这样,做主持人、当作家,同宗而贯。“观众要听什么?”是蔡康永始终在意的事情,无论是《康熙来了》还是《奇葩说》,摆在第一位的,永远不会是自己想要什么。
出于同样的原因,蔡康永对自己有许多克制。“节目中有些可爱的来宾理论上可以做朋友,但是成为朋友后就不免增加很多考虑,去做善意的维护。这不是观众想看的东西。只有保持距离不要成为朋友,才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从这个人的身上挖出新的乐趣。”
除了生死之外,似乎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坚持的。《奇葩说》中,多数时候他是被动选择的一方,拿在手上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立场相悖。人的天性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好比小鹿很难站在狮子的立场去理解自己要去喂饱狮子的肚子。蔡康永理解辩论的乐趣是要锻炼自己站在非自己立场的角度想事情,学会这一点,也就具备了超能力去凌驾于许多人之上。在这个辩论场上,他会强迫自己进行这样的锻炼,呼吁更多人学习换位思考。
人生从痛苦的事情中收获力量,困惑使之富有乐趣。年轻人因为困惑而无所适从,康永反问:假如有人把你今后的每一天都清楚算好拿给你,你还想继续活下去吗?《奇葩说》的乐趣即是使人困惑,而非得到答案。整个节目进行中不断有人抛出令你摇摆不定的说法,震撼动摇着你的理论。
由此,《奇葩说》成为有史以来最令蔡康永费脑的节目。以往当主持人,只要见缝插针挑拨离间节目就会好看,而在《奇葩说》,作为选手的最后一棒,整集都在眼睁睁看着自己能说的话被选手说掉,好比武器背包中的每一个武器都在默默消失不见,要迅速生火打造新的武器。有时候要出招了,却拿不出亮晃晃的新武器,那也要立刻找到别的方法来应对。胜负虽不重要,却出于“锻炼自己是否有办法扭转听你说话的人原来观点”的目标,必须尽可能漂亮地完成挑战。
《奇葩说》是一个战场,摆好了擂台邀请人来展现野蛮的一面。选手拥有充分权力发挥见解,现场观众受到鼓舞亮明立场,场外观众因为发现自己原本隐藏在心中的阴暗见解被人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支撑,也会大松一口气。蔡康永乐在其中,在节目中时常哈哈大笑。
早年求学于好莱坞隔壁的UCLA,导师90% 都是好莱坞退休的专业人士,所有教授都会禁止学生做沉溺在自己世界中、不合观众胃口的事情,蔡康永早早被指引训练从通俗文化中体会乐趣。文化底蕴颇深的他,起初还会刻意安排读书类的严肃节目来求得平衡,终在低到几无影响力的情况下坦然放弃。借助娱乐节目传播深邃观点,成为一件更有趣的事。而他仍会借助严肃作品做功课:“只从通俗文化中汲取养分是非常乏味的事情,你无法从大家都收到的东西中收获别人难以想象的震撼与启发。”
蔡康永曾经凭借写书登上作家富豪榜,也因主持身份拿过许多奖。说话这件事对他的重要性远超于任何人的想象。网络时代,明星、政治人物的一字一句常会被断章取义,产生足以令其下台的巨大威力。说话这件事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意义。“你拥有这个武器,当别人挥舞这个武器来的时候,也要看到对方的招数、目标和原因。”而《奇葩说》这个舞台,刚好是个示范:每个人说话都是有目的的。说到别人心里去,在无形之中让对方站到自己的阵营,才是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