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公馆酒店内的民国人物故居被设计成面向公众的展览馆。
民国记忆的价值
长江路是保留了最多民国公共建筑的道路,这与这个区域在1929年的《 首都计划》中被划为行政文化区域相关,一路向东,可以看到原名国立戏剧音乐院的国民大会堂,是民国时期设施最先进的大会堂;还有一座1936 年竣工的国立美术馆,是新民族建筑形式的杰作,如今是江苏美术馆的旧馆,同一条路上的美术馆新馆采用了德国风格的罗马洞石幕墙,如同雨丝落地一般的造型和典雅的新民族建筑遥相呼应。
在原首都行政区的这些主干道上,还能星星点点看到保留下来的民国建筑,但是要找到一条完整的民国街就不那么容易了。沿着长江路向南一条路,就是直通中山门的中山东路。这条主干道西接新街口,从新街口沿着中山南路直接南下,直到中华门城堡之内,那片地带就是有名的老城南(秦淮区)了。这一片城区的历史,比民国的建都史要长许多,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因此曾经保留民国南京市井生活的一面。传统街巷中,房子和房子,人与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紧密但也不疏远。这种令人舒服的空间感,即使今天穿行其中都能轻易察觉到。绕过晚晴民国时期最大的私宅甘熙故居,升州路路口的美大纸行曾经是民国南京城南的最高楼,如今挂着“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的石牌,低调的牌子几乎与建筑本身合一,不留心找不到。这座上世纪30 年代建筑,Art Deco 风格,饰纹带有新民族主义典型特征,推门而入,一楼是一个民国古董书票的临时展览,拾阶而上,可以看出这部分建筑被修缮得极巧妙,不经意间恍若穿越了时空,二楼的研究院也是院长陈卫新先生的设计工作室,满满的书堆放在民国样式的桌椅上,中堂的书法也极方正,如果不是主人年纪尚轻,真让人怀疑是穿越到了某个民国先生的书斋里。
南京大学的赛珍珠故居建于民国时期,在保护重修后拟对游人开放。
“为什么民国短短几十年,能在南京产生这么多极具风格的建筑?”出生在扬州古老宅院、在南京师范大学度过自己青年时光的陈卫新先生,将南京带给自己的疑问变成一个个研究课题。陈卫新寻遍南京,为所有的民国建筑建立档案,同时做了大量的设计工作。在历史街区1912设计民国主题餐厅民都荟,在“总统府”设计民国书店、爱德基金会,在南京大学修复了“赛珍珠纪念馆”,在1865 凡德文化艺术街区修复了金陵制造局……前后修复了全国文保单位3 处、省市级文保单位7 处、其他民国建筑20 多处。出过几本诗集的陈卫新为南京民国建筑写了数不清的方案,画过数不清的图。南京的民国建筑很多都成为了机关单位,普通游客很难见到。陈卫新“发掘”出一条“看得见的民国”私家旅游路线: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字——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对于喜欢民国文化的旅行者,他也推荐去看看颐和路的颐和公馆和中央路的柴门艺术空间,了解民国记忆如何活化,对今天产生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