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牌亮点 > 时尚甄选

不同艺术家眼中的798横切面(3)

2017-04-06 来源:时尚集团
黄锐、隋建国、刘野、刘索拉……让我们一瞥不同艺术家眼中的798横切面。

4

黄锐,当代艺术家,1979年发起的“星星美展”开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先河。

黄锐 798:至少她曾经很美

今天的798 仍旧披着工业废墟的外衣,工业感却早已消弭;仍旧冠以艺术区之名,艺术的创造力尚余几分令人质疑。这里容纳了众多国际性艺术机构、画廊、工作室、咖啡馆、书店、小商铺,却也难以避免地被这些机构修改着、解构着、重新定义着。这片工业建筑遗产当年的模样已经模糊,我们试图还原798 艺术区初创时的生态,回溯798 的“光辉岁月”。而作为扎根于798 的第一批艺术家之一、第一间豪斯工作室和第一家咖啡馆的主人、早期重要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策划人,黄锐是不二的记忆之源。

第一批“小白鼠”

2000 年12 月,在国企改制的经济政策之下,原先代号700、706、707、718、797、798 的国营工厂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七星集团),大量闲置厂房开始对外出租。

2002 年1 月8 日,早年“星星画会”的成员黄锐回到北京,与艾未未、艾丹兄弟俩及几个朋友一行六七人,第一次来到798。作为北京人,黄锐早年便知道798 工厂,但他无法预见这个昔日的老厂区会成为他以后发展的根据地,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试验场。

黄锐老师很坦诚:“798 有暖气,这是它吸引我的最大原因。”此外,同2000 年已经“入驻”的洪晃和美国出版人Robert Bernell 一样,他们共同看中的还有厂房整洁大气,工人有秩序,租金低,有食堂。

可惜,黄锐并未能租到满意的工作空间。负责人告诉黄锐,798 已经没有可对外出租的空间了。于是黄锐干脆自己动手,在靠近暖气管道的地方搭了简易窝棚,还画了一些建筑改造图,一直坚持到4 月。这时,物业告知黄锐,距此三四百米还有一个荒僻的车间闲置着。这个车间最终成为了黄锐在国内的第一个工作室。

“建筑本身就是一位美女,你要打扮她,给她买嫁妆……”工作室大概260平方米,当时的月租金只要一千多,但是黄锐花费14 万对工作室进行了装修改造,将家和工作室合二为一,形成在当时很新潮的SOHO 格局。在日本常年工作生活的经历让黄锐对生活有着不同的感受。物的材质、结构、呈现方式都是独特的存在。798 的建筑简单到了极致,是前工业时代的典范,但同时也非常有性格,值得投入一番。

即便稍加装饰或不装饰,798 所拥有的原汁原味的实用包豪斯厂房,也可以为艺术家们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798厂房的设计师来自东德德绍市,出身于包豪斯学院,798 的建筑本身就是极具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可以说,798 诞生初期的大空间、低租金(Robert 租下的120 平方米食堂年租金28470元)、高自由度,让这里成为了废墟之上的乐土,成为了艺术家们的诺亚方舟。

而当时的中国,正缺少这样一个相对正式、稳定的当代艺术的试验和发表空间,798 正是以这样的姿态,走入了大众视野。艺术家们白天埋头创作,晚上串门吃饭,不远处的厂房还没有完全停产,艺术家与工人相安无事,各忙各的。一个黄金时代似乎指日可待。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