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只爱黑胶 自己喜欢的才最重要

2018-05-22 来源:时尚先生
老唱片每一次的播放都不尽完美。音乐响起,我们不过是等待着和那个熟悉的声音再一次陌生相遇的感觉。

1

 

施晶

施晶

收藏黑胶唱片是仪式感的必需

“宽容。听音乐的格局不可太小。是个人的性格、成长背景等决定了偏好。平等对待不同的音乐,审美才有可能接近客观。朋克有叛逆之美,哥特有黑暗之美,千万要保持谦卑和尊重。听音乐、收唱片也是在学做人。”

“收藏唱片是仪式感的必需。数字与实体唱片之争类似电子版与纸质书,纸质的书籍消亡了吗?答案类似。把书捧在手上翻阅的感觉无法取代,将唱片从封套抽出,放置在唱盘上,轻搭唱针,似水年华之声徐徐流出……”这个过程即便是被施晶讲出来都充满了仪式感。

当唱片需要花金钱来购买之后,人不得不认真对待,而不再像听免费歌曲那样随意了,仪式即需要足够的成本,促使人在有限的条件里学习,思考,抉择,选定或离手,输赢自负。相对于近乎免费的数字资源,成本愈高愈拉升了仪式感的深度。就这一点让唱片爱好者乐此不疲。

黑胶唱片的高品质在音质也在听者对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选择“黑胶生活”的初衷可能不同。“我们这一群人喜欢说digging、淘盘、淘音乐、陶醉生活。往深一点说,digging并不再针对黑胶唱片,我个人并不鄙视任何存储音乐的介质。对音乐的态度是完整的,就可以。黑胶之路是苦行,富有仪式感的修行。身、体、力最大的付出,也得到了完整的回报。”

2

郭诚

郭诚

开家唱片店就是我的宿命

“在我这儿买唱片的大概有两类,一部分人每一张唱片都会买两份,一张听,一张放在架子上收藏;另外一部分人就是歌迷,喜欢的歌手出了新唱片,就来看看,好听的就买下来,有可能听过了一阵子,再回来和我或是和圈里的朋友换一张。”

在鼓楼的独音唱片是郭诚人生中经历的第二家唱片店,曾经的第一家也不远,就在鼓楼东大街曾经的MAO的隔壁。“开这样的唱片店没法选别的地方,喜欢听唱片的都来这边,还是鼓楼这一片文化氛围比较好”。当年做第一家店的时候,郭诚还没辞去公职,“就是每天下班赶紧跑到店里,和朋友听听歌,喝喝酒,聊聊天。再后来干脆辞职做了这个。”

郭诚今年31岁,山东人,小时候哥哥姐姐放在五个抽屉里面的磁带给了他最早的音乐启蒙,“他们的磁带都是四大天王,小虎队,哪有别的呀。到了中学之后开始听摇滚乐,再之后到了北京,开始变本加厉”。

郭诚在开唱片店之前并没有想太多,“ 就是要找个工作嘛,既然自己最喜欢唱片,索性就开个店”。7年过去了,店依旧还是这么大,黑胶唱片偏大的体积以及与日俱增的速度把图书和周边商品几乎挤得没有地方了。“网上的资源会影响来买唱片的人,但有些人习惯了听唱片,即便是在网上找到了资源”。

3

 

赋冲

赋冲

收藏这个行为本身是一种病

“玩家自己的乐趣和唱片里的音乐其实没有任何关联,我从来不认为听mp3不是听音乐,收藏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病。”

赋冲在L.A最大的乐趣自然还是逛唱片店,逛成精了。“我在朋克店里买古典、Funk,在Soul风格主题的店买金属,在Hi phop店买英式,一定是错位的!古典在朋克的店里一定就在垃圾区,75美分两张。”对赋冲这样的“听乐人”,淘唱片绝不是难事,这个时代大量的唱片被复刻再版,“听唱片的人最大的乐趣还是用合适的价格淘到合适的版本。巨资收稀缺是收藏炒卖。”

收藏和听在理性的玩家眼中完全是两码事,收藏自有收藏的乐趣,“老版新版玩够了,找错版,错版就是AB面盘标贴反了,或者干脆里面灌录的不是标识的曲目。最近一些盗版非法的出版物也成了稀缺,我也有一张U2乐队在比利时电视台拍节目时被偷偷灌录的黑胶,就内容本身,很稀缺。”

太合麦田的工作区有个装饰习惯,音乐区每间办公室的门上都贴着一张唱片。“我在那儿工作的时候比较特殊,不贴。每一张唱片都是有生命的,当它被放在唱机上转动时,会还原当年演唱者的才华。对唱片要有敬畏心,它并不是一张塑料片。”

在唱片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赋冲最大的感触即是,“音乐的素养都是一代代沉淀下来的。我在纽约的唱片店看到过一位老先生,把自己一辈子收藏的一屋子唱片转给了店主,这些音乐得以再度到达年轻一代的手中。”至于淘二手盘,“日本处理二手唱片的工艺非常精致,美国的玩家就没那么讲究了,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才最重要。”

4

Digitalbeatbox

Digitalbeatbox

我们是digger 唱片挖掘者

“ 圈里人之间的唱片交换,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衡量尺度。你特别喜欢这个,我特别喜欢那个,如果稀有程度和市场价值没太大差距,就可以了。站在旁人的角度,这个圈子很小,但是在我们主观角度,周围全是这种人,全是digger。”

一个月之前Digitalbeatbox(下文简称DBB)去了大阪,行程紧凑得令人发指,30多家唱片店短短几天之内就逛下来了,“ 出去玩,就是玩唱片店,去一个店就发一个朋友圈,只有这样才觉得没白来……”真爱之旅,自然收获也是颇丰,“最爱并没有之一的DJCRASH收藏纪录已经上升到第17张盘了”。

DBB从小在石景山长大,至今没离开这个大氛围,1990年代开始听国内摇滚乐,和每个从打口带、打口碟进阶而来的成长轨迹并无二致。这条进阶线很快就和黑胶有了交集,“先买,几十张之后,必须有个唱机了,再后来就是第二台唱机,我也没有真正去学打碟,最多时候还是听”。3000多张不多也绝不算少的收藏让DBB视为珍宝,“大概90%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这上面了,虽然我干了个和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

5

西瓜

西瓜

一张唱片不该超过300 块钱

“DJ不是自我表达,是和别人的交流,需要时间阅历和音乐储备,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我见过国外60多岁的老头,拉着一箱唱片出来。那种感染力年轻人根本做不到。DJ的工作就是把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合适的音乐,合适的人这四项结合起来。”

环境音乐制作人西瓜推荐了一个音乐氛围很好的地方,三里屯那里花园的migas。“migas的音乐更丰富一点儿”。西瓜从小喜欢新鲜,喜欢国外音乐,上学时身边很多做DJ的朋友,耳濡目染,LiveDJ 也成了他在大部分“业余”时间里最热衷的工作。“在国内纯做这个(Li ve DJ),生存就是问题了,挣钱还不够买唱片呢。”

也许有人做了DJ之后专注的音乐类型变窄了,西瓜反倒是完全走去了另一个方向,“听的音乐变窄不是好事情,现场我一定关注喜欢电子舞曲,可是在家里听的是拉丁、Jazz、甚至中文歌,这些会给我带来不同灵感,我是个没原则的DJ”。

CD比磁带好,唱片比CD好是一般人默认的共识,“误区!现场用mp3放下来是没有杂音的,反倒是唱片一定有杂音,物理接触嘛,可这是唱片的魅力,同样唱片采集到的泛音远高于CD,没有时间带来音损……”很好奇西瓜现在听不听mp3,“听,那感觉像抽电子烟”。

尽管拥有万张的唱片,“我觉得一张唱片的价格不该超过300元,超过这个数就是形式大于内容了,所有的唱片我是要在现场放和做音乐时采样用的,乾隆用过的马桶不还是马桶么?”除去在国外买逛吃的淘盘之旅,西瓜也在国内的唱片店淘宝,“我喜欢的法国音乐、意大利音乐很便宜,因为没太多人买”。

6

Funkie

Funkie

用黑胶唱片打碟就像开手动挡的车子

“黑胶是纯物理的音乐载体,更纯粹更原始。一面唱片就是三十分钟多一点儿,听完一面,强迫你手动翻面。现在生活里面很难有在一个时间里面只做一件事的状态,这会让人放松。”

在玩的领域,Funkie算是无边。单板滑雪、高尔夫球、攀岩……弥足珍贵的是每一样还都纵深了不短的时间,“我算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的那一类吧”。他依旧记得是在2005年买了第一张黑胶唱片,“之前也是听CD,突然之间CD不能满足我了”。这样的需求并不是出于音乐内容本身,黑胶碟的体量比CD更具“诱惑”,更大尺寸的封套设计,“甭管是拿在手里还是在视觉上质感都不太一样”。

Funkie也是黑胶唱片核心群里的一员,“大多数是看着他们在群里聊天,每个人收藏和喜欢的音乐类型不同,但是都有差不多的对黑胶高度认同的价值观,可能也都会喜欢复古风潮的物件儿,更关注西方文化,这也是个积淀的过程。”

不生产音乐,并不影响Funkie分享音乐的热情,“分享是件快乐的事儿,之前做了一段时间媒体的工作就因为媒体是分享的平台。”这个因爱出身的DJ最初是从做数字载体上手的,“数字载体,节拍,调性可以直读,用黑胶唱片打碟,目前我还在学习阶段。其实用黑胶打碟是每个DJ的必备技巧,就像在驾校先学手动挡的车,只不过我是先开了自动挡,再把前面这课补回来。”

12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