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路阳 | 一场有关“相信”的实验

2021-05-08 来源:时尚芭莎
《刺杀小说家》的主题有关“相信”,在导演路阳看来,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也印证了这个主题:如何把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变成电影,如何让一场超乎想象的冒险到达终点。

4

路阳

2016 年3 月,据《绣春刀·修罗战场》开机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华策影业制片人万娟给路阳拿来了《刺杀小说家》的原著小说,问他有没有兴趣改编成电影。之前他听过双雪涛这个名字,但对他的作品算不上熟悉,回忆起一气读完小说的那个下午,他只有一个印象,“一见钟情”。

他喜欢双雪涛的语言风格,但能让他动改编成电影的念头的,还是更多隐藏在文字之下的东西:“就是某些它的价值、情感、表达都和我在同样的频道上,是我想说的(东西)。”他在其中也看到了可以比《绣春刀》系列挖掘得更深的可能。“这个故事有关个体如何挑战命运,挑战的来源和依靠,其实是希望和信念。”

启动前,路阳对电影的制作周期预估是五年,第一个预告片上就标明了2021年春节上映。去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打击,许多既定的电影不得不改期甚至下落不明,《刺杀小说家》的按部就班,恰好与种种不确定擦肩而过。都说世界已经改头换面,电影的主题与“后疫情时代”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关联。“我们说的是意识形态之外一种很朴素的愿望,就是相信将来会更好。”

3

路阳

“如何让观众一起选择相信?”

3 万字不到的小说文本,一个直接命中他的命题,加上潜伏在其中的各种可能性,这块基石让路阳“感到非常幸福”。原著中最重要的就是小说家和杀手之间的人物关系,也是电影中最浓墨重彩刻画的部分,但它又是一个同时在两个世界展开的故事。“从文学到视听化的转化确实要做很多工作。我们读文学的时候有一个自身的节奏,但在电影里它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用另一种方式去讲故事。”

小说中有留白,人物的前因后果往往如藏在水平面之下的巨大冰山底座,可感知而不可亲见。“小说里人物的逻辑甚至不需要太清晰,因为读者会自己寻找,甚至停下思考。电影也有留白的部分,对我来说这次在创作上非常有挑战,有很多新的课题要去解决和攻克——这不光是改编和翻译,而是要重新建立一种想法。”

《绣春刀》系列的故事和剧本都是从人物出发的。“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做什么,他的诉求和欲望是什么,这些会让人物带着我们往里去。”拎起那些故事的线索很明确:需要钱,需要帮助一个关心的人,需要解救一个处于危险中的人。

但《刺杀小说家》的主题看起来超过了一般的现实认知,有一些形而上。“它的主题是‘相信就能实现’,不具象,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性很小。”难题摆在面前:“我们怎么说服观众去认可主人公的选择,和他一起选择相信呢?”

5

路阳

对整个创作团队来说,这种“相信”也需要过程。董子健读完《刺杀小说家》剧本后的第一反应是惊讶,怎么有人敢拍这个?事实上,2017 年路阳基本敲定最终版前,剧本已经琢磨了近两年。“(改了)几稿就不说了,中间甚至还几乎推倒重来过。电影表达的情感核心一定是一件事甚至是一句话,但我们要用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和故事把它们裹起来。人物的故事一定是从主题上生长出来的。”

在路阳看来,董子健本身的气质就具有这种说服力。他对董子健的第一印象是“内心干净,很有能量,又不会炫耀”,董子健的思考方式和成熟度都有超过他年龄的部分,这完全契合了路阳的期待。“我希望这个演员年轻、有活力,真的有少年感,又希望两个人物间有反差,所以他对世界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他经受过磨难,但仍然抱有希望。”

董子健扮演的小说家在两个时空里都真实存在,这当然跳脱了现实主义,但他觉得不一定要说服自己完全“相信”。“我不自信或者最无措的时候,表演的反应是最自然的,因为你现实中的情绪是最真实的。那种不知所措的感觉,甚至可以刻意保留一点在表演中。”

这和路阳的目标不谋而合,就是让观众和故事里的人物同步。“接受的信息、情感的反馈都是同步的,他们做出了一样的选择,当然这个时候,这还是我一个美好的愿景。”他也相信那个“支撑点”的可靠,“一个人能去相信一定是有切实的动机的。小说里是一个寻找孩子的父亲,这个设置就足够让我去相信这个人,一个父亲为孩子可以做任何事,包括相信某种只有0.1% 的可能性。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本能。”

2

路阳

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验证

要把故事落到实处,需要一切视觉化的呈现去支撑,《绣春刀》系列中大多运用的是实景拍摄,《刺杀小说家》里则用到了许多高难度的特效和后期。最初路阳约特效指导、动作导演、摄影师等一群人开会时,大家都觉得他疯了。“他们不相信我真的会按剧本去拍这样一个故事,他们甚至以为,开完几轮会之后我会知难而退。”

在双雪涛的小说里就是两个平行世界,互相影响、对应角色的命运互相有能量的联系,路阳对此有心理准备。“ 我们就是要两个世界同步去推进故事、展开冒险,要去学习和适应真正能呈现这些关系的技术和手段。11 个月的前期准备时间,就是把一件疯狂的事情变成一个可以操作的事情。”

故事里的“异世界”需要大量的概念设计。“需要我们花功夫去设计许多新奇的视觉奇观、世界的肌理。”而“现实世界”的设计则更需要拿捏好分寸。“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强烈的假定性。”两个世界的关系直接决定了父亲相信的能力。“他一定是见证了某种奇迹或是神力才被激发了,那么,现实世界中的美学应该基于怎样的生活氛围和年代?每一个细节的确定都会对观众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他们接受和进入故事的程度。”

本来,路阳试图用两种色调去区分两个世界的差异,但后来他意识到,这是个一厢情愿的想法——这种刻意,会影响观众观看时的专注度。“前期我们的确设计了许多呈现两个世界变化的方式,比如让异世界更绚丽一些,但它不能绚丽过度到失去真实感。我们相信那个世界是可以自己成长的,里面所有的人都应该是鲜活的。”后来他们用“光”作为两个世界求同存异的连接线索,观众能感受到变化,却不一定能看破。

电影在重庆实景拍摄,借用了这个城市不少魔幻“8- D” 的效果。拍摄时是冬天,重庆的植被依然是一片绿色。“树木的根系很强烈,还有很多在空中的藤蔓植物,能让人感觉到这是生命力强劲的表征。”

整个电影的后期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剪辑就用了七个月。“每一版剪辑推进,包括有特效镜头调整的时候,我们几个主创都会根据看到的结果脑补出应该呈现出的画面,但其他人看来,还是一堆绿布加一群跑来跑去的小人。”

他们已经在这个项目中沉浸了好几年,让路阳感到惊喜的是,每个阶段的镜头、每个部门的创作,不管是声音、特效还是调色,阶段性反馈的成果都超过他的想象。“工作量近乎之前的十倍。举例来说,《绣春刀》我们花了四五个月完成了全部的声音,但这次声音部门工作了近一年,有些部分声音的轨道数有上千层之多。”

要构建起这个细节丰富的新世界,他们要面对很多不熟悉的东西。“我们要让观众感到这个世界里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有质感、有分量。”一分钟的镜头里可能有一千种声音元素出现,他们要做足够冷静的取舍。“要分辨出哪些是对叙事最有价值的声音,哪些是画面外形成重要信息的声音,包括音乐和台词的比例,创作思路和我们之前的经验的确是不一样的。”

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在路阳看来就是对电影主题身体力行的验证。“我们相信这种可能性。如果一开始就不信的话,我们不会做这件事。这不是建立在狂妄和无知上的,不是唯心的判断,最初我看到小说决定拍成电影的时候,就知道可以找到做成这件事的伙伴。”

这些人汇合在一起,是1+1 远大于2 的效果。路阳之前就和MoreVFX 公司合作过,在《刺杀小说家》制作的五年中,他们也参与了不少其他电影的创作,技术和理念都有飞速的成长。“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可能性,我随时会去问,你觉得这样拍可行吗?他们不会随便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但如果徐建(刺杀小说家视效指导&MoreVFX CEO)告诉我‘差不多’,我就知道他们一定能做到。”

最初对于电影需要五年制作周期的预判,同样基于科学的流程分析。“不是靠谁的一口气撑在那儿的,电影制作需要用非常系统的方法把大小具体细节一一列出来。比如电影中数字角色的模型制作,在它的引擎里面数达到1 亿多个面,因为不仅要模型做得好,还要活灵活现,真实到每个毛孔都可以开合、变形,随人物的表情和表演发生变化。一开始虽然我们并不清晰地知道我们要做这些工作,但我们有预感要用到的时间量。”

1

路阳

“我比任何时候都更相信电影”

路阳很喜欢看动漫。“比如浦泽直树、《20 世纪少年》、《怪物》这些。”在他看来,早期的时候漫画其实突破了摄影的限制,在特效还不那么发达的年代,“漫画有它独特的表现力和张力,可以用夸张的方式、用第一视角去描述世界和人物”。这种限制在技术革新后被渐渐打破,但两种呈现方式仍然各有所长。

近年来网飞公司制作了不少由漫画改编的电视剧,虽然用镜头还原漫画中的场景与从文学文本构建镜头的方式非常不同,但路阳看到了其中不同的难点。“你去复制、还原漫画中的一个镜头当然很好,但这不是漫画的精髓,漫画还是有它的主题表达的,电影是否能带给我超过原著的那种冲击力?那种能量本身才是重要的。改编后的电影一定要独立于原作之外,有自己的生命力才有存在的价值。”

漫画的分格方式和电影的分镜头有一些相似的概念,但他觉得其中存在一些基本的不同:“戏里有调度。”“这是需要演员去完成的。所以每次我先考虑的是这场戏里的内容是什么,如何控制故事的节奏、演员的表演,然后选出最优方案去进行分镜头设计。”

《刺杀小说家》的拍摄许多都牵涉几百人的大场面调度,拍摄前每一个方案都经过精准的演练。他不喜欢现场的即兴发挥形式。“我的工作习惯是开拍前最大程度地做好所有计划,沟通到非常细致,到现场只要各司其职,拍哪些镜头、机位在哪里全都一清二楚,现场的时间可以留给打光和演员表演的细节调整。”

他喜欢这种工业化的工作流程。单单是前期分镜头的部分就做了四个月,每周集中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和性价比,复杂的方案全部再演练一遍。“我们要保证这个项目的镜头呈现效果,不能在开拍前心里没有底,不希望有折扣。”即使现实的遗憾必然会出现,路阳都想尽己所能保证镜头的安全性、演员的安全性。“如果每个镜头都损失掉一点的话,它就会变成另外一部电影。”

这种方式也让演员心安。在雷佳音看来,路阳的这些作品总能在某个方面拽着他往前进一步。“人物文本、各条线索都特别清晰,包括导演的能力和团队的氛围,你往那儿一站就知道往哪个方向,只是辛不辛苦、能不能突破。”

路阳感激所有的演员,以为角色减肥30 斤的董子健为代表,他们都不遗余力地为这部作品掏空自己。“前期我们有过无数的考量,演员们在我们考虑的东西之外,又带来了新的惊喜,他们为人物带来的生动和魅力,都属于文本剧本和拍摄方案之外的某种东西。”他不希望演员只担任“执行”的角色,“我知道终点在哪里,但应该从哪条路走过去,这是演员自己的选择。”

在制作《刺杀小说家》的这些年里,路阳也一并目睹了产业发生的变化。“比如最近就有很多关于电影和流媒体关系变化的讨论。人类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形式的艺术,这是基因中的需求,我们都需要某种熏陶,某种纯精神的享受,感受到某种氛围,这一点上,电影有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位置。观众对电影的需要不只是信息的获取,也不只是纯粹的娱乐,是一种艺术的需要。我还是相信电影的,而且比任何时候都更相信。”

 

监制:任博 Renee Yam / 摄影:haochen / 策划:梅红妹 Timmy / 采访、撰文:李冰清 / 造型:阴博文 Blair Yin / 妆发:窦凯

推荐 EDITORS PICKS
热点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