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丛丛
生活的质感
今年夏天北方的雨水奇多,独乐寺庙门前的那棵千年柏树长得愈发苍翠,枝桠不受拘束地尽数伸展着。导演滕丛丛在古柏前徘徊,观察树,经过墙,又穿林入院,在竹林和荷花前驻留片刻。闷热夏天偶尔吹过微风,她的白色冲锋衣兜住了阵阵凉意。
滕丛丛刚写完自己的新剧本,往广州、深圳游荡了一圈,其间看了不少民国时期女性的画作。20世纪初,女性的表达空间仍旧狭窄的时代背景下,秋瑾、潘玉良们挣脱出父权框架在革命与绘画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让滕丛丛倍感振奋。
滕丛丛
这是作为创作者的日常,观察、感受、表达。早年间住在北京东二环一带,滕丛丛经常写作到深夜,然后出门到长安街上溜达,买9.9块钱的电影票看夜场电影,还在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碰到过流浪汉跳舞。白天,天坛公园里有老头们躺在中轴线上晒背,她也跟着一起去晒。下过雨之后,清香松林间会有人练五禽戏,气韵流通而衣袖鼓动,滕丛丛看得惊奇。站在东单的天桥上,则被球场上英俊年轻的男孩感染。后来她搬到了北五环,就每天去国家图书馆写作,在最底下一层的小厅里,带一杯咖啡写一整天,傍晚回家的公车上,总能看到两个来蹭图书馆的大哥,“我觉得他们很有意思,但我现在也没有搞明白他们到底要干啥。”
滕丛丛刻画过很多角色,但还有更多人令她好奇——那些没说话、没反馈也没声张的生活,他们是不是也很真实?
滕丛丛
“它是生活的质感嘛。”滕丛丛喜欢这些,就像古老寺庙上的自然褶皱,经年累月地流动、沉淀、修复,从很久以前流到现在,从不停歇,永远生动。
2024年,滕丛丛导演的剧集《我的阿勒泰》播出,豆瓣开分8.5后升至8.9,并获得了2025年上海白玉兰最佳电视剧大奖。辽阔的阿勒泰草原、雪山和森林,忽然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
那之后,有不少类似的剧本递到她手上,但因为不想重复自己,她就一一婉拒,投入到几年前就想写的另一个故事里。故事关于古董拍卖和骗局,也关于一个极具主动性甚至入侵性很强的女人。她直言:“这是成功能带来的最大好处,你开始拥有施展自己的自由。”
滕丛丛
滕丛丛以前从来不觉得紧迫,即使大学时期同学们都已经有DV拍摄的经验,或者家里与这行相关,她既无经验也无积累,但偏偏毫无压力,因为不知道边界在哪里,像那些刚钻出土壤的植物,只觉得天地广阔。如今到了40岁,她才有点紧迫起来,“50岁之后体力可能就不好了”“电影导演的盛年期就10年或者15年”这样的想法都冒出来,所以要趁着各方面都是最好的年纪往前冲。
生活与创作是一段与自然、文化共生的旅途。脚步有时缓慢,细细感知风声、水声与人声的交织;有时急切,追逐灵感从山川河流、文化与日常细节间迸发的瞬间。在这场壮游中,焦虑和热望都会变幻为一颗颗石子、一片片土壤,指引人向着自己内心深处进发。
滕丛丛
愤怒的根源
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之前,滕丛丛并不喜欢看电影。“我小时候也就是看看《新白娘子传奇》《西游记》,电视台放啥我看啥。有的时候我不喜欢看电影,是因为中央六台放出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黑黑的,小时候电视机的质量也不好,还是那种凸面。黑成一团,人都很小,有什么好看的?”她对电影没有清晰概念。
她唯一可以清晰察觉到的是自己的愤怒,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对世界有很多的意见。这些愤怒大多和她的女性身份有关,她疑惑自己在初中时候长高到一米六八、六九的时候被说“你要长得太高,就没有男人要你”,老师们则会从另一方面去否认她,说“你不要看现在学习好,上了高中女孩会被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困扰,还是男孩聪明”,而当她终于考上一所好大学,努力学习,24岁以优异成绩毕业时,母亲说,这些都不重要,嫁一个好人才是最好的。
“正也不对,反也不对,左也不对,右也不对。”她愤怒却没有答案,试图寻找却无疾而终。很长一段时间里,滕丛丛的生存策略是变得像个男性。拒绝紧身裙之类的女性化打扮,工作时守时、理性、强势,甚至上厕所也要比男的更快。
而当她可以书写、拍摄,她几乎是本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这些愤怒。2014年开始,滕丛丛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片电影,《送我上青云》。女主角盛男讨厌出轨的父亲、软弱的母亲,在罹患卵巢癌之后,一边接活筹手术费,一边想在失去性快感之前寻找体验。其间遇到各色人物,好似浮世绘。而盛男就像那个时候的她自己,坚硬、拧巴,不肯低头。
愤怒自己会去寻找答案,滕丛丛后来转向书本,在波伏娃和上野千鹤子那里得到了启示。
滕丛丛
波伏娃的话使她为朋友们的命运惋叹,也明白了自己这么多年为什么格格不入——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们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一切都促使她们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们奋斗,反而对她们说,她们只要听之任之滑下去,就会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们发觉受到海市蜃楼的欺骗时,为时已晚,她们的力量在这种冒险中已经消耗殆尽。
而上野千鹤子则让滕丛丛更加认清自己。“她解决了我慕强的问题。”滕丛丛醍醐灌顶一般,“我身上有柔弱的那一方面,有女性化的一面。我其实是个很情绪化的人,以前觉得情绪化是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我现在不觉得了,我觉得情绪化是创造力的一部分,是感受力的一部分。”
如果说女性是一种处境,那么这种处境是流动的,从成见、固化中脱离出来,去寻找让自己舒展的方式。“就像创作,当我不再强迫故事转弯,它反而带我去了该去的地方。”于是,答案是会随时改变的,愤怒也正在变得可控。
滕丛丛
因此她后来的作品《我的阿勒泰》,其中的女性们更加自由、生动。张凤侠旷达通透、不再内耗,李文秀敏感坚韧、聪慧纯真,托肯如野火一般,而奶奶阿尔默茨保留着经过岁月的智慧,她们构成群山,构成河流,是阿勒泰最动人的底色。
那天下午,拍摄转场进到八仙山。丰沛的降水使八仙山植被繁茂、流水淙淙,一路从山顶汇集而下,时而成潭倒映着重山,时而成瀑飞溅出水花,大多数时候则是流淌的溪河,又欢快又亲人,叮叮咚咚地往前跑着。
“河流的流淌教会了我太多,那些安静的、经历过时间沉淀的故事,终将在心中找到属于它们的位置,也让我在真实的自然中听见了更生动的自己。”
滕丛丛
人间是剧场
2025年3月,滕丛丛自费发起一个写作计划——荒原女性写作计划。
前几年父母来北京和她一起住,日常的创作空间忽然收窄。“所有人都认为你坐在那儿什么也没干,就会指挥你来干这个、干那个。我说我在工作,他们说你不就在那儿发呆吗?”实在不行了,滕丛丛在门外贴上字条——不许进来,不许喊我。
即使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伍尔夫所说的只属于一个人的房间,对女性来说仍旧稀缺。
滕丛丛收到了两百多封报名邮件,经过一个半月的筛选、见面,最后支持了三位女性前往新西兰。到了那里,她们自发组织了读诗会,每周和当地艺术家、去博物馆进行交流,散步时因为遇到几棵果实累累的猕猴桃树而兴奋,一切都因为新鲜而显得可爱。“自然景观会形成一个地域的人文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让你走出你的视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新西兰是全球第一个通过妇女选举权的国家,女性平等的追求和发展有着很长的历史。 滕丛丛认为,视野比奖金重要,且奖金很难制定怎么具体帮助女性写作。但是你对世界的认知、你的每一个人生体验、你完成的每一部作品,会成为这个女性自身的财富,不被掠夺了去。
滕丛丛
她也一直很能往外面跑,不是去城市,而是常常去自然里,徒步、捡果子,发生奇遇。前阵子她和朋友去墨脱徒步,听闻一座神山上有一片美丽的湖泊,于是他们早上六点钟上山去看湖。看完之后朋友们提议,要不就去转山以求吉祥。转山一旦出发不能回头,于是一行人不停地走,其间路途陡险,天气变幻,直到第二天凌晨一点才下山。
“稀里糊涂地转完了。”滕丛丛下山的时候感觉腿都已经麻了,“但是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神奇的经历。”
自然和人彼此滋养,又彼此塑造。就像在滕丛丛的作品中,身体常常替代对白,直接传递一种生命力的涌动,就像在自然中汲取灵感的那一刻,不用语言,也足够动人。而这样的奇遇出现,人往往会对目的地脱敏,“变得不那么执念了,你会发现意义并不只在终点,而在每一步感知自然的过程中——风吹的方向、水流的速度、脚下的节奏。这些细节不断激发生命力,让人回到一种更本真的生活状态。”
滕丛丛
滕丛丛很喜欢一句话,并把这句话当作创作的重要提示点——“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她说,“我觉得出去看世界是很重要的,去了解这个世界上很多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一定会在某种情度上影响你原来固定的思维方式,都是很好的滋养。”
所以什么样的人生才能算得上生动人生?
“我觉得就是,人间是剧场,每天都是尽兴就可以了。不用谋划很远,也不用让自己拥有太多没有意义的东西。我现在特别想要去过一种很简单和没有牵挂的生活。”
总策划:徐宁 / 编辑:谢如颖、胡艺凡 / 平面摄影:姜宇航 / 撰文:格林 / 造型:富贵 / 妆发:66 / 制片:辛鑫 / 摄影助理:于星、小和、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