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静萍
一部电影的诞生,或许源于一个念头、一次相遇、一场思索,但最终若要让其衍化成真,呈于银幕之上,与观众相见,势必要经过漫长、烦琐且具体的一道又一道工序——其中夹杂的工作事务繁多,每一个岗位上都需要敏锐、勤勉、执着、求真之人长久地值守、扛住、负责。
本次专题,就是为了记录这些电影创作中的神奇捕手而做。
造型指导吴里璐、摄影指导余静萍、编剧游晓颖、演员赫尔加·古莲——当这些名字出现在银幕上,几乎就等同于为一部电影作品的品相与质感做出了坚实无疑的保障。
她们的经验与直觉、原则与智慧、反思与好奇,交错迸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日常里,好似永不枯竭又可变幻无数。转眼间数十年从她们指端划过,即使时代变迁了事物改变了也无损她们在电影创作中捕捉灵光的能力。
她们的存在到底在如何影响和加持着一部电影的创作?她们到底有哪些神奇的“魔法”与“绝活”?她们在执守什么又在找寻什么?
她们的所思所做,并非与每一个身为观者的我们毫无关联。在平凡又伟大的每一日新生里,我们都需要正视与确认,我们所拥有的这双手,是否可以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小东西。
从业近二十年,余静萍会为每一次开工做足准备,她在片场看似轻松的选择,背后是大量准备工作的打底。
余静萍
“你要观察”
从2007年作为摄影师掌镜拍摄电影《明明》起,余静萍正式踏出了自己电影长片拍摄之路的第一步。十八年来,她累计创作了十余部长片作品。
《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两部作品曾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其中《少年的你》让她斩获了金像奖最佳摄影的奖杯;此外,她还凭借电影《(真)新的一天》收获了一尊金马奖最佳摄影奖杯。
近些年,大银幕上我们常常与余静萍“相见”——章子怡力邀她加入了《我和我的父辈》之《诗》、陈哲艺执导的《燃冬》、李玉导演的《下一个台风》、周璟豪导演的《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后皆写作《花漾》)、舒淇的电影导演首作《女孩》等,余静萍均担任摄影指导。
她何以被众人长久而无疑地信任着,余静萍回忆自己在拍摄现场和团队成员讲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观察。你要观察。你要观察。”这四个字,她就这么一连重复了三遍。“对摄影师来讲,你如果观察得越细微,你在现场的‘武器’就越多。”
拍摄电影《下一个台风》时,她在取景地海上的渔排上一待就是一天,随着海水的起伏摇摇摆摆,“观察”。她拍下海面上五颜六色的浮筒、浮标,跟导演李玉说觉得它们好像一颗一颗药丸——“海上的药丸,好像海也生病了。”再转头去看到山峦上的肌理,她也拍下来,觉得“像男生肌肉的皮肤”。
这些感受打动了李玉,她把余静萍勘景所得的“观察”融进了创作里,并最终决定要在余静萍仔细看过的那片海域拍摄。
很多次的经验,冥冥之中也让余静萍相信,自己在某一个创作中的所见所感里,往往暗含着下一次创作出给她的难题的答案。
余静萍
进入电影《花漾》剧组之前,余静萍就从容不迫地告诉主演张子枫——“你不用那么苛刻地要求自己一定要滑冰滑得非常专业,因为我已经想好用什么方式来拍你滑冰了。我可以辅助你。”
余静萍口中那个“已经想好的”拍摄方式,就是多年前拍摄电影《燃冬》时在她心里酝酿成型的——那时候在东北取景,她就注意到有人在室外的河面上滑野冰。“我当时看到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要拍滑冰,我会怎么拍?”
在那个凛冽的东北冬日里,余静萍不仅观察到了有人滑冰,还留神看了很久冰封的河面下咕嘟嘟冒的气泡。“甚至在(水面)更下面一点,你还看到有一些流动的东西……”
也许,这些冰面之下的流动,也正在为未来的一场拍摄灵感,埋下一颗“种子”。但谁也不知道,包括余静萍自己——她很多时候是“不思量”的。
前两年,在余静萍做摄影指导并拿下金马奖最佳摄影的影片《(真)新的一天》里,有一个画面,就是她在拍摄期间的一个随心的观察所得。
影片有一处拍摄地在台湾垦丁一条通往海边的路上,藤蔓丛生,树叶遮天蔽日。垦丁耀目的阳光照在上面投影出流动的光斑。“太迷人了。”余静萍一下子就看进去了,除了树影婆娑,还有小猫如灵兽逡巡自在。她马上喊团队来配合,自己端起摄影机就跟着一只小猫游走拍摄了一段路程。
“后来导演把这段拍摄放进了正片里,那是剧本里没有的。他感谢我,说小余你拍的那个画面和我们的电影的内核有一个莫名其妙的重合。”但在那个当下,余静萍完全没有想到这些,她拍下来了,“就只是因为喜欢那个画面”。
“我所有的观察和兴趣都没有目的,我就是喜欢看。”
余静萍
“亲自去试”
除了喜欢“看”,余静萍还会在必要的时候,于一场戏正式开拍前,亲身去体验演员即将进入的“处境”。
《花漾》创作过程中,逢要拍摄张子枫在陆地上进行旋转平衡训练的戏份,因为那场戏涉及她两种人格切换之间的晕眩感,需要拍出一种“虚实”杂糅的状态。
余静萍为了准确抓住其中的感受、找到最好的拍摄方式,在实拍之前,先把自己吊在了半空中,转了几圈,真实的旋转速率和停下来之后“失去空间感”的眩目,于是成了她完成那场拍摄最好的依据和抓手。
《花漾》里还有一场戏,演员马伊琍要从下着大雨的室外进到车里。那是一个特写镜头,演员的头上和脸上都势必会沾上雨水,为了测试雨水打湿发梢脸庞后的效果,余静萍又二话不说自己跳进造雨车下面去试了雨。
她还在过往的拍摄中“亲身试过催泪棒”,因为她想要知道催泪棒具体会对演员的眼睛和面部控制起到怎样的作用,以此来确定自己拍摄时的镜头安置与摇移方式。“好神奇,(点了催泪棒之后)最开始眼睛睁不开,慢慢当你适应了可以睁开眼睛,那眼泪真的就哐哐哐一直掉!”
余静萍自认算是行业内最爱做镜头测试跟灯光测试的摄影师。每次启用一个镜头或者机器的时候,她一定要自己拍过,要知道这个镜头的特性是什么。
“我不想看数值、我不想看别人的测试评价,我就想要自己知道——我怎么善用这个镜头、我怎么善用这个灯。自信只能来自于自己亲自去试,我才能够站得住脚去做事。”
余静萍
“做的比说的好”
余静萍拍的第一部长片,演员是周迅。那时候是胶片摄影机,机器很重,余静萍常常扛着拍完一天之后下半身都是麻的。有一天她肩扛拍摄周迅的哭戏,还要移动。机器上面有很多线,走着走着就快要缠在一起了,余静萍看到——周迅一边在镜头前表演、在哭,一边用自己的手在镜头外面帮她顺线!
“我当时就意识到,拍电影真的要互相帮助。我还没有帮她,她就已经在帮我了。这个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今天你救救我,明天我救救你。”
余静萍说,当自己站上金马奖领奖台的那一刻,都并“不太知道该讲什么,因为我真的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拍得好”。
她只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当一个(电影)创作者很辛苦……我大概可以保证自己每一年都有片子找(我)来拍,但一个导演可能三年或者五年才能接一个片。所以我常觉得,如果我不能够把导演想象的东西付诸成一个实际的画面,我会觉得很对不起他们。”
电影《女孩》里有一个场景,主人公小女孩要匍匐着爬过一片小花圃,再跟随一个“感召”钻过一个洞……拍摄这场戏的那天,恰逢台风过境,余静萍为了“和太阳抢时间”,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手持摄影机,和小女孩一起钻到了“洞”里去。
后来拍摄还一度卡住,因为有一个小女孩的反应镜头,一直拍不到导演满意。最后,也是离演员最近的余静萍出了一招,才激发出了小女孩的真实情绪,顺利地“有了”,收工。
余静萍
那天结束工作之后,舒淇和余静萍乘一辆车,两个人“全身都是烂泥巴”“身上脏兮兮的”,但都觉得这样合力冲出了重重沮丧和压力的创作好酣畅、好开心。“只是如果可以再多给我两个小时的太阳,就更好啦!”小余终究不甘,但就是“不甘”才会引她往更新更远的地方去。
如果要选择拥有一种才华,余静萍希望自己可以——不停地做事,不停地做事。
“陈正道和我合作完《花漾》之后讲了一句话,他说:‘小余,你做的比说的好。’这个对我很重要,我也一直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尾声)
今年春天舒淇过生日时,余静萍发信息给她:“希望你,长智慧,快乐。”舒淇回:“我快乐,长智慧留给你。”余静萍再回:“我不想长智慧,我只想永远三岁就好,我想要永远‘幼稚’。”
当“幼稚”两个字随着余静萍笑盈盈的神采脱口而出,我猛然想到的,是《下一个台风》拍摄现场,她在取景器后面被张伟丽和张子枫的表演打动,哭到眼前一片模糊的投入;还有一次她手持拍摄时,跟着两个姑娘一起摔倒在街角事先演练过的位置,却被倒下的竹杠砸到,她第一反应是一手挡住竹杠护着两个演员,一手撑住地面不让摄影机受伤。
这就是余静萍所说的“幼稚”一种吗,那么“幼稚”万岁。
余静萍
余静萍的捕影“魔法”
好奇心
“你问为什么我一直能够捕捉到那些东西呢……不晓得,我爱玩吧,所以我真的还是要感谢跟我合作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真的是要忍受我的任性跟我的‘不稳定’。
现实里绝对不会有一个明确的指引带你往哪里去的,我想所有的力量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对我来说,我的‘向导’就是我的好奇心。”
“关灯”
“我有一点比较特别,我没有当过任何电影摄影师的助理,所以我不晓得其他摄影指导是什么样,但是我知道,他们可能会觉得我很奇怪——我每到一个场景里,我会先关灯。
我常常一去就跟灯光师说:(灯)可不可以关?我想先看这个环境本身是什么状况,所以我常常觉得,做我的灯光师也是很辛苦的。”
对余静萍影响重大的女性创作者是——
“法国平面摄影师Sarah Moon,她开启了我对影像的另外一个想象。以前我以为,影像就是要纪实,但她的作品完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她现在已经80多岁了,早前是个模特,后来自己拍照,她的照片就像画一样。
我在她的作品里第一次发现,原来影像可以这么柔软、这么细腻,而不只是硬碰硬地去拍出你所看见的东西而已,你也可以去开创、去等待、去营造出来——只要你想象得到。
如果我现在可以自由地去拍点什么,我一定会扛着一个大相机,去拍大自然。”
余静萍
迄今为止对余静萍来讲最特别的一次拍摄创作经验是——
“《少年的你》对我来说是最特别的,(监制)Jojo(许月珍)、(导演)曾国祥、(造型指导)吴里璐、(周)冬雨都是合作多年的好朋友,(易烊)千玺当时是新朋友,后来也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可以更理解他。
那时候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在一起,喝点酒聊彼此的故事——自己有没有曾经被霸凌过或你有没有伤害过别人?大家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好与坏?你年轻时候做过最残酷的事是什么?到现在对你来说还算是‘阴影’的是什么?
那对我来讲已经超越了工作。我们就像是一家人。”
对于电影摄影,余静萍还在期待哪些可能——
“到目前为止我都一直有一个感觉,好像,我都是为了别人而活。我很喜欢把我看到的东西交给别人,别人懂得欣赏,我就蛮开心的。所以我没有觉得这个画面绝对是属于我的,或者这个拍摄只有我才做得到。
我常常觉得,宾哥(摄影师李屏宾)拍的东西我也很想追随;(摄影师)曹郁我也很佩服;有时候我也在想,我如果去拍《流浪地球》这种特效类型片,或者是动作、武侠世界的电影,或许会不太一样?
我还蛮想再去看看——我还有什么可能性?我可以跟什么样不一样的人去撞?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我自己也蛮期待的。”
摄影:李少东stone / 监制:葛海晨 / 策划、编辑:Timmy / 采访&撰文:吕彦妮Lvyanni / 形象:BK / 统筹:王禹斯LilyWang、段雨 / 造型助理:叶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