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一名宠物摄影师前,克查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胶卷上的定位孔,犹如标记一般,为他的摄影事业留下珍贵的刻度。2003年,还在大学念书的克查,用攒下的钱购置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从此一头扎进了摄影的世界。彼时,他的镜头下多是校园里的静物、楼底下的流浪猫。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内敛的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独特方式。毕业之后,因为工作有机会出差至世界各地,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会背着数码相机,记录下自己的足迹与沿途的景致。这些旅途丰富了他的摄影阅历,也让他对光影的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将这些作品发到摄影交流群、摄影论坛以及lofter、flicker等平台分享,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后,克查愈发觉得自己或许是擅长摄影的。
单纯拍花草、静物、建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克查更想拍一些有生命力的事物,尤其是猫咪。“我主要是喜欢猫,而且从小就养猫,自然而然地见着猫我就走不动道儿,甭管我带没带相机。路边有一只猫我肯定就会过去,叫它两下,拿个树枝子跟它互动一下,我就这么一个人。”无论是街头偶遇的流浪猫,还是朋友家中可爱的宠物猫,只要它们出现在他的视野里,他都会想要捕捉下那些灵动瞬间。在这个过程中,克查渐渐发现,宠物与摄影之间有着一种奇妙的契合,每一只宠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与魅力,等待着被镜头记录、呈现给这个世界。
黄小烧与乔巴
做宠物摄影,对克查来说是件机缘巧合的事。2016年,在前同事的介绍下,克查来到一家茶道工作室,为主理人的猫咪拍摄,他至今还清晰记得它们的名字,大橘猫叫黄小烧,狸花猫叫乔巴,这是他最早正儿八经拍的两只猫,准备工作自然是要周密稳妥。拍摄那天,克查带着灯箱、背景布、闪光灯等专业设备前往,本想拍出最“顶”的片子,到了现场却感觉一盆冷水拍下来——这两只被领养来的田园猫胆子极小、见他就躲,与他在户外接触的猫大不相同。在克查搭好台子后,乔巴经逗猫棒逗弄还能互动两下,而黄小烧则直接躲到墙角。
这次略显尴尬的拍摄经历,不仅让克查切实体会到宠物摄影与传统人像、静物摄影截然不同,不是设备、技术到位就能拍出好片子,同时也因为茶道老师的建议,克查开始做起了流浪动物志愿者,每周末跟着团队一起到北京不同的群户区,发布领养信息,筹集流浪猫过冬的口粮善款,同时也为这些猫咪进行拍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知道克查还是因为他给故宫的猫拍下的一张张照片。2017年年初,他跟随志愿者团队参与到「猫咪的年夜饭」的活动中,到故宫给猫送粮食,这也是他第一次遇到传说中的“宫猫”。从那之后,「故宫的猫」便成了他长期专注的拍摄项目。数不清多少次的蹲点与拍摄,让他逐渐熟悉了每只猫的习性与个性,经常在右翼门边上晒太阳的“白点儿”、身形圆胖又亲人爱玩的“小崽儿”、颇具宫殿守卫气势的“鳌拜”,以及胆小怕事、行动鬼祟的“帕帕”……红墙金瓦之下的小猫咪,让人们通常印象中庄重、威严的故宫,以别样的姿态灵动、活跃起来。
故宫的猫-小崽儿
“那时候是冬天,没有想象中的遍地是猫,你得找很久。那天拍完白点儿后,我又找了三个多小时,最后在珍宝馆的颐和轩那里,遇到一只胖胖的狸花猫‘小崽儿’,这就是我被大众认识的第一组猫片的主角。它的性格比白点儿还要讨喜,而且所处的区域能完美带入故宫的标志性建筑。当时我拍了两三个小时,满心的都是快乐。”冬日里,阳光暖煦,整个庭院空无一人,仿佛天地间只剩下克查和小小的猫咪。小崽儿真的把这地方当成了自己的地盘,淡定从容地溜溜达达,或是在窗台上一趴,眯起眼睛惬意地晒太阳。
在克查拍摄故宫猫的初期,有三只极为亲人的猫常出现在镜头之下。除了白点儿和小崽儿,还有一只叫“鳌拜”。它原本叫“胖子”,因为体型硕大、食量惊人,尤其到了冬天,长毛愈发显得它圆滚滚的,身形比一般猫咪大出不少,摸起来如同抱着个球,故而得名。后来,克查为它拍摄了一张经典照片,拍摄时他趴在地上仰拍,以红色宫墙和碧蓝天空作为背景。网友们看到照片后,纷纷评论说它神似周星驰版《鹿鼎记》里徐锦江饰演的鳌拜,“鳌拜”这个名字就此叫开。
故宫的猫-帕帕
还有如今非常火的“帕帕”,克查初见它时,只觉得这猫灰头土脸、贼眉鼠目、脸盘极大,并非自己偏爱的类型——他通常喜欢那些气质淡定、能与人良好互动的猫咪,这样的猫能在镜头前展现出自信、放松、自然的姿态,拍出的照片也更具美感。然而,帕帕却恰恰相反,是因为胆小而走红的。因此这儿的工作人员给它起名“怕怕”。最早发布的关于它的一组照片里,克查将“害怕”的“怕”改成了“手帕”的“帕”,这便是它名字的由来。平日里,帕帕只要一察觉到有人靠近,便会迅速钻进洞里;哪怕只是稍有风吹草动,它也会瞬间逃窜,消失得无影无踪。
2021年,帕帕来到颐和轩院里,胆小怯懦的它渐渐发现这里吃喝不愁,大家对它也很友善,胆子便逐渐大了起来。听这里的工作人员说,在不久之后“少年”也从景仁宫搬到了颐和轩,这两只大公猫的故事就此展开,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它俩时常掐架、互不相让。而这一两年,一只叫“多多”的大白猫也来到这里,自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克查观察到,帕帕害怕少年,少年害怕多多,多多又害怕帕帕,这种微妙的关系循环,在他生动的描述中,便成了极有意思的“猫剧”。
故宫的猫-多多和少年
故宫的猫-如意和帕帕
除了公猫间的这些“争斗”,颐和轩里还有几只猫的生活片段也被克查敏锐捕捉到。比如,如意与帕帕关系很好,他曾用镜头记录下它们嬉戏打闹的场景,你拍我一下,我追你一段,在地上翻滚玩耍,堪称一对“CP”。小花是如意的姐姐,和少年经常形影不离,看着也别有一番趣味。
克查与小崽儿
故宫里的很多猫咪,是从它们还是小猫的时候起,就出现在克查的镜头下了。他想要用时间的维度记录下它们的生命历程,这也是为什么他更倾向于拍摄那些有群护区照顾的猫咪——这些猫不会今年还在,明年就消失不见。多年来,他拍摄过的故宫猫有几十只,其中白点儿、小崽儿、鳌拜都已经相继离世。“那是12月底,我开车途中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告知我小崽儿没了。他说上次见到它时还好好的,可能是被游客投喂了不干净的东西,后来工作人员发现它状态不佳,走路晃晃悠悠,最终在庭院里被找到。一般来说,猫若是自然死亡,通常会躲在某个角落里悄然离去。但小崽儿不是。当时我特别难受,因为小崽儿是我拍摄时间最长的一只故宫猫,留存了大量照片,深受大家喜爱。说实话,我不确定它是否认识我,但我真的非常喜欢它。”
不过,让克查欣慰的是,这几只已经离世的猫,年龄大多十多岁,收到了很多关爱和福利。对于流浪猫而言,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已然十分幸运。这些年,他为它们拍下一张张照片,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纪念。不被遗忘的猫咪们,将会以不同的形态留存于这个世界。
无论是故宫的猫,还是在自媒体上发布的其他猫咪影像,这些起初都只是克查的无心之举。事实上,他投身宠物摄影的初衷,更像是当时拍摄“黄小烧”那般,为大家提供家庭宠物摄影的服务,为猫咪定格美好瞬间。他沿着宠物摄影的道路逐步摸索,不仅钻研摄影技术,学习如何在复杂的光线条件下突出宠物的特点,如何运用构图让画面更加生动且富有故事性,同时还深入学习了动物行为学知识,掌握了宠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以及如何与它们建立信任,从而引导出自然而有趣的姿态。
克查「猫的私房」系列作品
“猫的私房”系列作品,每一张都达到了影棚级别的画质,是克查的得意之作。每次上门拍摄,他都会重新布置空间的光线,模拟出自然光线效果,从而拍出高品质、画面纯净的照片。不过要拍出优秀的宠物摄影作品,仅仅依靠光线和构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猫的姿态到位,照片才会有灵气。曾经有一次,克查到一户人家拍摄,那家有四只领养的流浪猫,性情都非常敏感。他在地板上坐了整整半个小时,直到其中一只小黑猫出于好奇,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闻他。克查趁机拿出逗猫棒跟它玩耍,其他三只猫见他没有恶意,也就纷纷出来了。在他看来,猫就是这样一种警觉又充满好奇心的动物,只要掌握与它们相处的技巧,就能捕捉到最可爱、最自然的瞬间。
克查「赛猫摄影」系列作品
从街头的流浪猫到故宫的猫,从家猫到赛猫,作为宠物摄影师的基本素养,可能并不是高超的技术,而是对动物的热爱与关切。克查透过镜头,去观望它们一年四季的生活状态,记录它们的变化成长。那些毛茸茸的小生命本身的存在已经是一种精彩,无需刻意加工的表达。在未来,他还会继续走在宠物摄影这条路上,去挖掘更多人与猫、猫与猫猫之间温暖而动人的故事,也让更多人看到故宫与中华文化的温情与魅力。
克查「流浪猫」系列作品
Q&A:
Q:对您来说,「故宫的猫」系列作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A:不得不说,故宫的猫确实与众不同。首先,直观体现在视觉上,故宫标志性的红墙金瓦、明清风格的古建筑与猫咪相互映衬,本身就构成非常独特的画面;其次,这些照片不仅仅展现了猫的生动模样,或是身处故宫这一特殊背景中。这背后也能反映出这个环境对这些小生命有着深深的人文关怀。
Q:您怎么看待自己作品的影响力,对动物保护的影响?
A:我觉得作为一个宠物摄影的从业者,我就有义务通过影像帮助这些猫。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给客户或品牌方高品质的影像,还可以为这些弱势的流浪动物找到归宿,同时也能呼吁大家不要去轻易养宠,更不要去遗弃它们,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Q:基于这些年的从业及公益经历,您觉得目前流浪动物的处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A:我长期深入参与的是香山植物园的TNR项目。通过“Trap - Neuter - Return”(捕捉-绝育-放归),加上积极寻找领养,园里的流浪猫数量得到控制,这个区域的流浪猫数量显著减少,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同时,大家对科学养宠的认知程度,相比几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前常有人问,猫耳朵怎么缺了一块,现在基本上没人问了。即便偶尔有人提问,我的粉丝们也会主动科普,告知这是绝育的耳标,并且遵循男左女右的标识规则。
监制:邵白 / 新媒体策划、统筹:屿川 / 采访、撰文:单数十四 / 图片提供:克查